生命就只是法的生起灭去 - 佛法线上讨论 (23)

生命就只是法的生起灭去

2020-0923


问: 请问为什么贪爱是根 (root) ?

AS: 不善法有三个不善的根:贪,瞋,痴 (无明) 。美的心所有三个根:不贪,不瞋,智慧。重点不是要知道为什么它们是根,而是要了解它们的特征。现在就有很多实相正在生灭,了解现在这一刻的法,才能够知道哪些心是有美根伴随或没有美根伴随。

S: 如果没有无明这个根,就不会有善或是不善生起。法的生灭最深的原因是因为无明,无明根除后,直到那一世的生命结束,就不会再有五蕴,不会再有任何法的生起,所以善法也是因为有无明。无明是所有轮回的因,如果没有无明,就不会有再出生,不会有轮回。这就是为什么无明是直接或间接的条件使善或不善生起。通常我们不会想到无明会是善的因缘条件,但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彻底根除无明,不再有善心或不善心,只会有唯作心,直到那一世的生命结束就不会有再出生。

同样地第二圣谛贪爱也是,贪爱是根。最深最细微的贪爱是想继续存在,只有阿罗汉能够彻底根除无明和贪爱,不再有善和不善的业力。

另一个根是瞋恨,任何不善心的生起,都一定会有无明,无明是遍一切不善心心所。有时会有贪爱,有时会有瞋恨。所以无明,贪,瞋是不善法的根。

美的根指的是不贪,不瞋,智慧。不贪指的是不去抓住执取。每当不贪生起时,它不会想去抓住经验的对象。

不瞋指的是瞋恨的相反,瞋恨会去攻击它经验的对象,但慈爱的那一刻一定有不瞋。

智慧是无明的相反,智慧是美的根。但智慧在善心时不一定会生起。

重点是我们要了解现在出现的是什么,才能够了解这些出现的法的根是什么。在眼识或耳识生起的那一刻不会有贪,瞋,痴或不贪,不瞋,智慧。但在眼识,三个心之后马上会有善或不善生起,那时候则至少会一个根或两个根伴随。

AS: 事实上在贪爱的那一刻,有时也很难知道,所以我们现在是在理智上的了解。现在就有很多法生起灭去,有些是善的,有些是不善的,有些既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 (无记法) 。有些法很不容易注意到,称为”漏” (asava) ,还有更细微的称为随眠烦恼 (anusayas) ,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贪爱是第二圣谛,它一定会跟着无明一起生起,但无明生起不一定会有贪爱。如果不知道贪爱的特征,有可能能根除贪爱吗?

无明掩盖真相,因为无明,我们会认为出现的是人或东西。聆听佛陀的教导,我们学着了解真相是每一刻都没有人没有任何东西。一开始要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就有眼识不断地生灭,眼识不是我,眼识就只是一个可以去经验的实相,有适当条件就会生起马上灭去,它不属于任何人。在看的那一刻并没有贪爱,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眼识不是我,更不可能能够了解那些更细微的贪爱和无明。如果不能够了解现在这一刻出现的法是无我非我的,我们怎么能够了解真相呢?在听到佛陀的教导之前,因为无明,一直都有”我”的概念,但现在我们听了佛法后就能够了解法就是因缘和合生起灭去的,它们不属于任何人。

我们在理智上可以了解的是,因为无明,所以在一天之中,几乎每一刻都有贪爱。也许是明显的,也许是细微的,但贪爱就在那里。只有足够的智慧才能够真的直接经验到这些法的真实本质。所以佛陀的话是真相的描述,有智慧才能够了解佛陀的话,才能够继续累积智慧。聆听佛法是为了了解现在这一刻的真相。现在有谁能够知道细微的贪爱呢?贪爱漏,邪见漏,它们一直在那里,但有被了解吗?

S: 法可以分为去经验的名法,和不能去经验,什么都不知道的色法。名法又可以分为心和心所。阿毗达摩《法集论》一开始就把法分类阐述,把法分为善的,不善的以及无记。无记法指的是既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法。无记法是果报心,唯作心,色法和涅槃。

贪爱的巴利文是lobha, 或者是tanha,无明的巴利文是avija或moha。通常在眼识之后很快有三个心生灭,然后马上就有无明。通常在意门想的时候几乎都是不善,那个时候也一定有无明。语言用词不是很重要,我们学习了解法的细节,重点只是了解现在不管出现的是什么法,它们都是无我非我的本质,生命就只是这些法生起灭去,每一刻都是这样。

问: 在看到,听到后马上就有喜欢或不喜欢,请问它们是同时生起还是有一个顺序?心的生灭速度太快,瞋心生起还没觉察到就生气了,我们需要去观察这些细节吗?

S: 其实不需要特别去观察。开始了解生命的本质,在看到,听到后马上就有很多心的生灭。生灭速度太快,有很多其实是不被知道的。在感官门就有速行过程的喜欢或不喜欢,这些漏 (asava) 是不被知道的。比如当我们吃饭时,可能马上就会有强烈的贪爱觉得这顿饭很好吃,在眼识耳识之后,速行过程很快地就有不被知道的无明漏和贪爱漏在那里。我们没办法选择或控制要不要让这些无明和贪爱生起,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它们就会生起。

AS: 有谁能辨别现在这一刻是感官门还是意门过程呢?意门紧接着感官门生起,心的生灭如此之快,但不被知道。事实上一天之中意门过程比感官门过程多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人或东西,但当四念住生起,法出现的很清楚时,智慧能够了解法的真实本质。无明掩盖这些法的真实本质,我们一整天都在无明贪爱中。这一世有机会培养智慧远远比在无明中过日子好多了。我们聆听佛法,逐渐更加了解诸法无我的意义,否则就只是口头上复诵这些话而已。这是慢慢消除不善污染杂质唯一的方式,只有逐渐了解法的真实本质,才能够慢慢消除贪爱,包括想要去了解法的贪爱。

这也是我们开始了解为什么贪爱是第二圣谛,智慧慢慢地累积,才能够真正了解贪爱漏和无明漏。刚刚提到的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它们现在就不断地生灭。

结生心是善,不善还是无记法呢?

问: 是无记法。

AS: 是的。结生心是果报心,既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所以是无记法。请问结生心灭去之后紧接着是什么心呢?

问: 有分心。

S: 有分心是善,不善还是无记法呢?

问: 是无记法。

S: 是的,但是为什么它是无记法呢?

问: 因为它是果报心,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

S: 是的,有分心和结生心都是同一个业力的果报心,都是无记法。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

AS: 果报指的是业带来的结果。那么出生在人界是善报还是不善报?

问: 善报。

AS: 有分心和结生心是同一个业的结果。结生心之后有分心紧接着生起,一直到有根门活动开始。第一个根门活动是什么?

问: 眼门。

AS: 在任何界的结生心之后紧接着就是有分心,这个时候还没经验到这一世的任何对象所缘。生命第一个根门活动是意门,第一个意门活动生起的是贪根心。一天之中,当还没有五个感官门活动时,在意门过程中还是有贪爱。

除了结生心和有分心是果报心,还有其它的心是果报心吗?

问: 双五识。

AS: 是的,现在的眼识耳识都是果报心。比如动物,他们虽然是不善业的果报,但他们也会经验善报的愉悦的感受。但造成结生心的业和后来一生中所经验的善或不善报不一定是源于同一个业。

S: 在任何界的第一个意门过程一定是贪根心,既使是地狱道。地狱道也是会有善报,不会永远是不善报。在结生心生起的那一刻就会有性别,身根,意根三种色聚伴随生起。我们学习以不同面向思惟佛法,开始了解从生命的第一刻起,所有生起的法都是因为过去的业力和适当的条件,没有任何人能控制。

AS: 现在这一刻有什么是业造成的吗?

问: 现在能够听到佛法是因为过去的善业。

AS: 是哪个善业造成这样子的善报呢?

问: 不知道。

AS: 只有佛陀会知道是哪个善业带来哪个结果。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当不愉快的眼,耳,鼻,舌,身的经验是不善业带来的结果。我们只能知道的是现在的果报是和过去的业有关。

在听到很刺耳的声音时,那一刻是果报吗?

问: 是不善的果报。

AS: 双五识是果报心,是业带来的结果。当有人打你时,是因为那个人的关系还是是因为因缘和合?

问: 是因为过去的恶业。

AS: 如果真的了解这是过去的业所造成的果,打人的人终会承受不善的果报,你就会很自然地对打你的人慈悲。

现在碰触到的”硬”有没有可能是好几世以前带来的结果呢?

问: 有可能。

AS: 我们不可能知道是哪个业会带来哪个果,可能是好几世以前的业所带来的结果。

哪些是果报心呢?

问: 结生心,果报心,双五识。

AS: 还有有分心,因为睡着和醒来也都是果报。生命的维持是有分心在感官门和意门之间执行维持心识之流的功能。

每个时刻法的生起瞬间灭去,称为刹那死 (khanika marana) 。轮回中这一世生命的结束,称为通俗死 (sammuti marana) ,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不再有再出生,称为正断死 (samuccheda marana) 。

有谁能够知道下一世会投生在哪一界?下一世会投生在哪一界也许是这一世的业或者是上一世,上上一世业的结果。因此在轮回中最珍贵的是了解这一刻的真相,一点一滴逐渐累积智慧,在没有聆听佛陀的教导前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这会是开悟的因缘条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只要有累积,就是在培养这个条件。但不是要刻意去某个地方作什么练习,了解真相只能从了解现在这一刻开始。

下一刻可以是死亡吗?都是取决于因缘条件。

问: 请问我和朋友同时听音乐,我觉得很好听,可是他觉得很刺耳。这和果报有关系吗?

AS: 在听的那一刻没有喜欢不喜欢,喜欢或不喜欢已经是之后速行过程。

S: 比如现在在听佛法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心的生灭。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在某一刻也许有不善报的耳识,听到不愉快的声音,但有些人可能听到的是别的声音。

我们学习了解法的细节,慢慢地不要被外面的情境故事影响,而是回到现在这一刻的法。

AS: 在有分心之后有五门转向心,然后眼识生起,三个心生灭后马上就是喜欢或不喜欢的累积,所以喜欢不喜欢是在速行过程才会生起。因此我们不可能在看的那一刻就会喜欢或不喜欢那个对象,法的生灭太快,不是任何人能控制的。

V: 一个完整的眼门过程会有十七个心的生灭,前三个是有分心,然后是五门转向心执行转向所缘的功能,它是唯作心 (也是无记法) 。之后才会是双五识,双五识是果报心,喜欢不喜欢是来自于过去累积的习性。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故事情境,比如当空气很好的时候,忽然闻到抽烟的味道,第一瞬间就会觉得不开心。鼻识闻到臭味似乎是因为那个人抽烟的关系,但其实是因为过去的不善业才会有这个不愉快的鼻识经验,但鼻识经验到的那一刻马上就过去了,接下来是瞋恨继续瞋恨这个不愉快的感受。

只有佛陀的教导才会是真正的避风港,如果不了解佛陀的教导是什么,只是念阿弥陀佛,是为了什么呢?愈了解佛陀的教导,愈了解真相是没有我,愈不会担心下一刻。


Topic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