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基礎 4

老師:所以當我們聽到一個法的名詞的時候,不應該不求甚解的越過,必須經過仔細聆聽、認真思考,直到我們的知識真正增長,逐漸明白只是知道佛法的名詞和真正知道法的實相的不同。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回答他們看到什麼,看到桌子,因為他們對他們所看到的有記憶,所以他說他看到了桌子。如果看到花,就必須對所看到的花有記憶。慢慢的也可以了解到那個稱為花的,可以稱為花,也可以不稱它為花,在於對當前出現的法相的記憶。

因此,無論什麼法出現,這意味著必須有那個法出現的因緣條件,那個法才會出現,這是佛陀開悟的事實,不存在沒有因緣條件就生起的法,不論是名法還是色法,對法生起的條件一無所知的人什麼也不知道,但智者知道有什麼因緣條件導致那個法的生起。現在有聲音響起,必定有聽見那聲音的法生起,否則聲音就不會出現。聲音也是有因緣條件才生起的嗎?

維猜:聲音響起了會滅去是可以理解,因為現在就有時聽到,有時沒聽到,但不明白聲音的因緣條件。

老師:因緣關係是阿毗達磨藏的最後一本,剛開始聽到這個的名詞就能理解嗎?

維猜:如果只是這樣聽,那是不能理解的。

老師:呈現在眼前的颜色是一種眼睛可見的法,佛陀說法生起立即滅去,但是我們覺得眼前的顏色景象始終存在,沒有研習佛法,就不明了法生滅的真相,因為法的生滅無比迅速,以致彷彿是沒有滅去。這就是從不了解法的真相,而至逐漸知道法的真相,在達到這個階段之前,必須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培育智慧,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是因為它發生了,而且是由於緣聚的因素而發生,不論是名法還是色法。

巴利語中對因緣條件而生起的法稱為行法,意即是造作的法,因為緣聚而生,緣盡而滅,例如,在「見」時,「見」必定已經生起;在「聽見」時,「聽見」必定已經生起;在觸碰到「硬」時,能知道「硬」是因為有一種有認知、識知「硬」的法生起。所以才知道「硬」,我們不可能在「硬」還沒生起之前就知道「硬」。所以今天就增加「行法Sankhara Dhamma」這個名詞。

聽者:剛才老師問此刻能看到是什麼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心和心所,它們一起生起。

老師:我們現在還沒有把名法分為心和心所,現在我們只談論法的兩大類,即名法和色法,以真正分辨它們的不同,色法無法知道任何事情,有七種色法能顯現,那七種色法呢?除了這七種形態的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出現其他形態的色法呢?

維猜:日常生活中有通過看、聽、聞、嘗、和觸到的七種色法顯現,它們是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身體接觸到的冷熱、軟硬和鬆緊等七種色法。

老師: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色法只有七種,但是我們就糾纏在這七種色法中。每个法生起時它是因緣造作的,生起後立即滅去。沒有生起的法,它會滅去嗎?

維猜:不能。

老師:是的,我們可以這樣思考,現在就有正在生起又滅去的,比如聲音,那聲音它就是真有的法,儘管還不完全了解,但你會明白,當這是真的時,有一天它是可以被證明的,但必須建立在智慧的培育基礎上,並不是僅僅通過聆聽就能見證法的生和滅。

有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對於心和心所這兩個屬於名法的法來說,心是主要的認知、識知狀態,以心為主,心識知正在出現的對象,心正在識知的對象巴利語稱為「所緣ārammaṇa」。當心處於識知狀態時,一定有一個對象是被心知道的,那被知道的就是那個心的所緣。

安諾:我們現在只談論名法,心生起知道一個所緣,心所隨心一起生起,當心生起知道那個所緣時,心所也知道那同個所緣。比如此時見到眼前的景象,就必定有一個看的心生起看到那景象。至於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就可能是其他情緒,比如憤怒、嫉妒、善意、感受等等。

老師: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四究竟法。色法已經說過了,至於名法則有心與心所,心是認知、識知所顯現事物的主要首領,心當下所認知、識知的對象,就是那個心當下的所緣。

心的特徵是認知,心一旦生起必定有心識知的所緣,但心是行法,必須有因緣和合的因素才生起,什麼是心生起的因緣和合條件呢?名法是有知覺功能的法,當心在認知狀態時,和心一起生起的另一個有知覺功能的法也知道同一個所緣。也就是說,在名法生起時,有作為認知主導的心識知那個出現的所緣,但心是行法,心不能單獨生起,必須有一種有造作功能的名法一起生起,這種有造作功能的名法稱為「心所」,意思是它是隨心生起、在心中生起然後消失。心所完全沒有形狀,它伴隨心同生同滅,也不會在心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生起。

我想問,在一天中,是只有一種心,或是多種類的心生起?

維猜:是很多種類,比如看到,聽到,高興,悲傷等等。

老師:什麼原因導致心以各種方式生起呢?

維猜:因為有不同種類的所緣,例如眼睛看到的稱為顏色的所緣、聲音或氣味等等。

老師:看的心生起滅去後,接下去聽的心不是見的心,聽的心也不是思考的心,這說明心有很多很多種類,而且都是不同的。雖然每個人每天的心思都不同,但心生起滅去,沒有一個已經滅去的心可以重生再現。

從這裡我們開始看到,生命就是心在不停的生起了就滅去,心每時每刻都轉向所緣,這意味著心是一種生起了必定會知道所緣的狀態,心的生起不能沒有它不知道的所緣,心知道所緣後滅去,什麼也不剩,沒有任何的存餘。自有生命以來,到昨天、到今天,有什麼是滅去的心剩下的?可能你會認為還剩下一些,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繼續存在以致讓我們執取為那是恆常固有的。剛才聽到的,現在還在嗎?

心生起聽到聲音,然後滅去,已經滅去的心將永遠不會再回來,在聽到新的聲音時,依賴的是新的因素,新的聽覺系統,因為即使是色法也是生滅的,只是色的壽命比心的壽命長,也就是說,一個色的壽命,等於十七個剎那的心生滅,色和心的速度快到根本不需要思考。雖然現在好像看和聽是在同一時間,但看和聽的心相隔超過十七剎那的心,因為無知使我們不能知道這些真相。

維猜:舒淨老師講到了心所,心所有多種類,它們和心一起生起,是導致心有不同類型的因素。例如同一件事有人憤怒,有人喜歡,這就因為與心一起生起的心所的不同。

老師:心是法嗎?

維猜:心是法,因為心是真有的。

老師:心是行法嗎?

維猜:是,因為心必須有因緣和合的條件才會生起。

老師:心所是名法還是色法?

維猜:是名法,因為和心知道同一個所緣。

老師:心所是行法嗎?

維猜: 心所是行法,因為和心一起生起,同生同滅。

老師:剛才的問答是一個複習,明白真正存在的法是究竟法,如果你仍然不了解法的本質,談論涅槃是不可能的。因此,現在談談一些重要的心所,例如感受,每個人肯定都有感受,今天你有什麼悲傷嗎?悲傷或不滿可能不足以能明顯地感受到,但它們與舒適愉快是相反的感覺,如果你善以觀察,你會覺得感受很複雜,也不確定性。儘管感受很多樣,但感覺的情緒確實存在,感受就是一種法,請問感受是心還是心所?世間有沒有感情的人嗎?

聽者:有。例如失去知覺的人,只是躺在那裡,或躺在醫院裡,但沒有意識。

老師:我們曾經這麼想,是嗎?認為那時沒有任何感受,但實際上有五種受。對於心來說,快樂是一種受,與悲傷相反。有時身體健康,無病無痛卻為何悲傷?這表明心裡的感受是與身體無關,即使是擁有一切的人也會痛苦傷心,而且感受也不穩定,當親人失散或發生災難性的事情時,就會感到悲傷。悲傷是名法,因為色法沒有任何感覺。儘管色法不會悲傷,不會快樂,但是只要我們的身體存在,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觸碰到身體,因而產生了舒適或痛苦,身體的感受有兩種:樂受或苦受。心理的感受有快樂或悲傷,快樂或悲傷的感受是很明顯的可以知道,但是心理的感受但還有另一種即不是快樂也是不悲傷的平淡感覺。

有平淡的感覺就不能說是沒有感覺,因為名法是一種知覺的狀態。因此,當每在知道某個訊息時,一定有感受的心所一起生起。佛陀把感受的心所,稱為 「受心所vedanā cetasika」。沒有人會說沒有受心所,因為每次心生起時知道一個所緣時,都必定有受心所一起生起,沒有例外的。因此在一天中,什麼感受是最頻繁的生起呢?你現在能回答嗎?

因為心和心所是一種認知、識知的狀態。受有五受:身體的樂受1,身體的苦受1,心裡的快樂1,心裡的悲傷1。另外一個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的中性感受。所以在一天中,生起最多的是中性的感受,什麼時候是沒有感覺的呢?

聽者:熟睡的時候沒有感覺。

老師:當熟睡的時候,有心就像沒有心一樣,因為沒有知覺,等醒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睡著了,所以在熟睡的時候並沒有死去,還有心和心所的持續生滅,但其時的心沒有執行看、聽、聞、嘗、思想等的功能,此時心不覺知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緣而處於一種靜止的狀態,稱為「有分心」,它的作用僅在於維持那個人生命的繼續存在。


Topic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