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的慈與喜的差別 - 佛法线上讨论 (32)

四無量心的慈與喜的差別

2020-1202


问: 请问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的慈与喜的差别是什么?

S: 慈爱是为他人的福祉着想。慈爱最亲近的敌人是贪爱。如果不能够了解慈爱和贪爱的差别,就很容易混淆它们。就算是从没聆听过佛陀教导的人,一天之中也有可能会有很多时刻会有慈爱生起。我们周边都会有些非常友善,非常体贴的朋友,但如果没有发展出智慧,是不可能真的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爱。

当我们关心或帮助我们的家人,朋友或小孩时,我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慈爱,但事实上慈爱的对象是没有设限的,慈爱的对象是任何的有情众生。当我们走在路上时,如果有别人挡住我们的路或是有人制造出很吵杂的声音,那个时刻也许没有慈爱,会有瞋恨。慈爱的相反就是瞋恨。

我可以去发展出慈爱吗?

问: 法是没有我的,慈爱是因缘和合自然而然生起,不是我可以去发展出来的。

S: 慈爱是无瞋心所。当对象是有情众生,只为他人的福祉着想时,一定会有无瞋这个美的心所。然而当我们聆听佛法听懂的那一刻,那时候也会有无瞋这个美心所,但听懂佛法那一刻的对象是法或是法的概念,不是有情众生,所以那一刻不是慈爱。

有些人在阅读经典时会误认为在对别人慈爱前要先让自己开心,但这是错误的。当我们想到自己的需要和福祉时,这是贪爱,贪爱执取于自己的需要和福祉,这我们早都是专家了,并不是慈爱。我们自己喜欢愉悦的感受,愉悦的经验,喜欢别人对我们是友善的。如果我们也能够为他人考虑到这一点,会是对所有有情众生生起慈爱的条件。这才是真正的慈爱。

至于慈悲喜舍的喜指的是对他人的善和他人所经验到的好境遇而感到开心。它的相反是嫉妒。比如当我们没办法去旅行时,但我们听到有人可以去旅行,我们为他们感到开心而不是觉得不高兴,嫉妒他们。又比如当同事升迁,或别人的小孩考到很好的学校时,我们为他们感到开心,这也是“喜”。如果是自己的小孩考到很好的学校,我们感到很开心,那时候是善的开心还是贪爱的开心呢?当“喜”生起的那一刻是善的,是不会有执取的。四无量心的“喜”就只是真心的为别人的好境遇感到开心。

通常在佛法讨论结束前,大家会说sadhu (善哉) 或anumodana (感恩) ,这是对别人聆听佛法的善心而感到开心。当看到别人有好的境遇时,了解那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带来的结果,我们就比较容易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慈爱是无瞋心所,喜是随喜 (mudita) 这个心所。悲是悲悯 (karuna) 这个心所,以有情众生为对象,希望对象不要受苦,帮助这个有情从苦中离开。它最亲近的敌人是瞋恨,不喜欢不愉悦的感受。比如当我们的家人生病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但伤心难过是瞋恨的特征,因为是不愉悦的感受伴随。

我们大都会把为别人不幸的遭遇感到伤心难过当作是悲悯心,但其实伤心难过不会是悲悯这个美心所。美心所不可能会和不愉悦的感受一起生起。

问: 请问刚提到慈指的是无瞋心所。但我认为无瞋感觉是比较中性的,慈应该是希望对方好。我想是不是除了无瞋以外还包括欲心所呢?

S: 人们可能会认为无瞋心所指的是没有瞋恨,比较像是中性的,但事实上无瞋是美的心所,它一定只会和善心一起生起。

J: 当你说是希望对方好,可以请你举个例子吗?

问: 慈就是希望对方好,悲就是希望对方没有痛苦。比如当我们看到可怜的人,我们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改善,这是有个积极的成分在里面。

J: 我们应该要知道“慈”是一种心里状态,是为了他人的福祉着想,是对他人友善的态度。它就只是一种心里状态,并不一定要有什么行动。当我们对他人是友善的时刻,那个心里状态是无瞋,那就是慈爱。慈爱可以是微弱的或强烈的。

S: 有些人会觉得一定要去作什么才是慈爱,但这个动机可能是在执取于我应该要有慈爱。当人们想要有更多的慈爱或是想当一个好人而去修慈悲观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通常一天中我们很容易把贪爱误当作是慈爱,尤其是当对象是我们亲爱的家人时。我同意你说的,当我们听到无瞋的时候,听起来是中性的,慈爱听起来是比较积极的,但不管我们用哪个名词,慈爱指的就是一个心理状态,是无瞋这个法。

慈悲喜舍的舍指的是中舍性心所。中舍性心所在佛陀的教导里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当我们在讨论的是慈悲喜舍的舍的时候,指的是对所有有情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偏好的。它的近敌会是冷漠。比如当某个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根本不在乎漠不关心或是当我们看到有一只蟑螂在马路上被压扁,根本不在乎,这不是中舍,而是冷漠。

当听到我们的家人朋友得了癌症,如果是因为了解到他生病是因为过去的业带来的结果,不会是别的,这样就会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可能会习惯要去怪罪他人或后悔当初没有作什么,但如果了解果报生起的那一刻一定是因缘和合而发生的,就必须是那样,不会是别的,这会是中舍,平等心生起的条件。中舍,平等心是健康有益的法,而不是冷漠的觉得一切都是注定的。

随着对真相愈来愈了解,对佛陀的教导愈来愈有信心时就会更轻松,就比较不会去执著于遭遇到的问题和不幸。因为了解到这些都是表面世界,真相就只是心,心所和色法的生灭。

AS: 知道这些词的意义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它们生起的时候,它们的特征是不是有被了解,是不是能了解到它们都是无我的。既使是慈爱生起的那一刻也不是我的或任何人的。佛陀的教导并不容易懂,所以需要学习了解现在在那里的就只是心,心所和色法,这会成为正念生起去觉知这些法的条件。但也不是我想要让正念生起来觉知这些法,而是需要适当的条件。

在聆听佛陀的教导之前,我们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那我的身体和玫瑰或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问题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是一个可以认真去思考真相是什么的问题。它们是一样的吗?在那里的到底是什么呢?

问: 玫瑰和身体是想像出来的。

AS: 究竟真相是没有身体也没有玫瑰,那其实只是不同的法。所以有你,有我或有任何人吗?

问: 就只是名法和色法。

AS: 这不是只是背诵出来的答案,这是真相。当一直觉得是有个人或东西时,问题就来了。去思惟在那里的到底是什么就能够减少执取,生活中也比较不会有问题麻烦。事实上所谓的问题或麻烦早已经不在那里了,在那里的只是生起瞬间灭去的名法和色法。如果从没聆听过佛陀的教导,是不可能会知道这个世界是空,没有什么是恒久存在的。所以经常闻慧思慧会带来愈来愈多的了解会逐渐放手,不执取于那个所谓的问题或麻烦。现在生活上有任何问题或麻烦吗?

问: 没有去想就不会有问题。

AS: 因为有个“我”在想,所以才会有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麻烦。

问: 我觉得总是对真相没有了解是个麻烦。

AS: 是的。所以如果一直执取于有个“我”,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只有研读佛陀的教导,累积足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免于这些生活上的问题和麻烦。了解真相的那一刻,智慧就能够逐渐的放手,但这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问: 那该如何了解只是名法和色法在生灭?

AS: 法是因缘和合,无我的。不是“我”要试着去了解。有些人会觉得安静的坐在那里去冥想就能够了解现在出现的法,但这么作是不可能能够培养出智慧的。因为这是有一个“我”很努力的想要抓住现在这一刻生起的法。所以经常地聆听佛法仔细思惟佛法,直到对真相更有信心,没有其它的方式了。

智慧的培养也需要真实波罗蜜,对现在这一刻生起的法,不论是善的还是不善的都是诚实的,没有人能够去改变。真实面对无数劫以来累积很深的无明和邪见一直在那里,否则就可能会觉得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我早就已经都知道了。但事实上还离直接经验法的阶段还很远。

虽然佛陀的教导是很深奥的,但还是可以透过不断地闻慧思慧慢慢了解。现在就有很多不同的法不断在生起灭去,但不被知道。最珍贵的时刻是了解现在出现的,在了解的那一刻,智慧会逐渐导向舍离放手。

问: 我的亲人患上了慢性疾病,但他的生活方式是会让他愈来愈糟糕。作为亲人很想提醒他应该要作些什么改变。一心想要帮助家人的心,好像并不是善心,是执著和贪爱也许也有点瞋恨,觉得他不听我的。学习佛法,了解真相是没有我也没有他,就只是名法和色法。那么难道我就放之不管吗?

V: 这就是慈悲喜舍中“舍”的敌人。

问: 舍的敌人是冷漠。所以透过今天的讨论可以看到在关心亲人时也许是贪爱,瞋恨或平等心。

V: 当我们关心家人但他们却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时,那一刻也许会有瞋恨生起。我们所以为的慈爱其实是贪爱。因为有贪爱就会有期望,当期望落空时就会有瞋恨,那么瞋恨就可能会不想再去关心那个家人了。这些都是不同的时刻。重点不是去改变什么,而是去了解现在出现的法的特征。了解本身可能就会带来改变。

问: 那只能带来我的改变,我的亲人他还是不会改变。

V: 如果是真的慈爱,只为他人福祉着想的建议和贪爱的建议,那是不同的。当亲人不听我们的建议时,瞋恨马上生起了,我们连自己都不能控制,又怎么能控制别人呢?我们总是想要去改变什么的习性还很深,总是觉得应该要这么作,不应该要那么作。只有智慧可以了解,只有智慧可以慢慢地放手。


Topic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