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智慧达到直接经验法的阶段 - 佛法线上讨论 (17)

如何培养智慧达到直接经验法的阶段

2020-0813


问: 请问如何培养智慧达到直接经验法的阶段?

AS: 想要找个方式就不会是正确的道路,没有真的了解法都是无我的。从一开始就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有个”我”的错误见解就很容易走错路。事实上在究竟真相里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任何东西。

所以在聆听佛陀的教导后会发现在这之前,我们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既使是现在就有很多法出现,但它们并不是以它们的真实面貌出现,真相被无明紧紧地遮盖着,只有佛陀的教导能够揭开盖子,看到真相。现在你想了解佛陀的教导还是只是想找一个方式来作练习呢?如果没有先建立正确的理智上的了解,又怎么可能跳到直接经验法的阶段?不管我们学了多少的佛学知识,研读多少的三藏经典,如果不能够了解现在出现的法也是没用的。

佛陀教导的每个字都必须仔细地研读,仔细地思考,真正的了解,而不是只是在复诵这些话。佛陀所有的教导都和现在出现的法是相关联的,现在出现的眼识,色尘,耳识或声音它们无我的特征真的都有被了解了吗?如果没有了解这一点,就都是”我”在读,”我”在了解,”我的”智慧。

智慧的培养一定是很精细,很缓慢的才有可能达到更高阶段的智慧。真相就在日常生活里,比如土元素: 软或硬,碰触到的就只会是软或硬,但我们都把它当作是某个东西或身体。不管是软或硬,还是现在听到的声音,佛陀的话是可以在这一刻就被验证的。研习佛法,了解佛法的累积过程中就能够慢慢放掉”我”的邪见。

问: 谢谢阿姜对诸法无我的提醒,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就是智慧会自然地了解领悟。

AS: 正道一开始就要建立正见,并且了解不是”我”在建立智慧。这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善,在学习阿毘达摩后对内和对外有什么差别吗?

AS: 请问内和外是什么意思?

问: 内外就是对身,语,意有怎么样的潜移默化?

AS: ”意”是什么意思呢?

问: ”意”是真实的,但去想到的是不同的。

AS: 每个人都会去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想”是什么。”想”是你在想吗?还是我在想?”想”和眼识,耳识一样吗?

问: 意识,眼识,耳识它们都可以去经验,但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AS: 差别是什么?

问: 眼识是了别外面的色尘,意识会知道自己在想,会知道从五根来的讯息,再去加工。

AS: 就算我们什么事都不作,我们还是能够去看,能够去思考对吗?

问: 对。

AS: 在思考的时候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对吗?

问: 对。

AS: 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缘条件让思考的时候是善的呢?

问: 自然累积来的习性。

AS: 在眼识去看的那一刹那,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

问: 外部就是看到别人的表现,内部就只有自己能体验。但如果以真实法来说是不分内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展现。

AS: 了解诸法无我必须是了解现在出现的。现在这一刻的眼识,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呢?当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

问: 只是法,没有内外。

AS: 佛法非常细腻,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征,眼识就只能是眼识,眼识不能是耳识或是其它的法,对每个法都很清楚了解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一次清楚了解一个法比知道很多,但却没有彻底了解来得好。

现在看的时候,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在听的时候,什么是内部什么是外部?在思考和在说话的时候是不同的时刻,在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之前,一定会有思考的时刻,思考的时候是善的,说出来的话就是善。

声音可以是内部的吗?

问: 声音是外部的,但有时候我会耳鸣,那声音是内部的。

AS: 不管是耳鸣还是外面的声音,声音只会是外部的。

问: 只有心和心所是内部的。

AS: 十二处指的是法聚集相会的地方。因此从十二处来看,只有心是内部,心所是外部。

S: 刚才提问在学习阿毘达摩后,内外会有什么差别。你指的可能是传统上内外会有什么差别,但阿姜是在提醒大家要很精准的定义什么是内,什么是外。因为在佛陀的教导里,十二处的内和外是很清楚地被定义的,十二处分为内六处和外六处。经典里有明确指出”处” (ayatana) 就是法相会聚集的地方。当声音撞击到耳根时,耳根是内六处,声音是外六处,不管是什么声音还是耳鸣的声音,声音就是外六处。在眼识经验色尘的那一刻,眼根是内六处,色尘是外六处,去经验的眼识是内六处,但会和眼识一起生起的心所是外六处。所以在看的那一刻一定是很多内部和外部的法,比如心,心所,眼根,色尘相会聚集才能看到,因此这也说明法是因缘和合的。在法相会聚集的那一刻,就像是在针头上一刹那的平衡,然后马上就灭去了。

回到刚刚的问题,在学习佛法之前和之后有没有什么改变?拿眼识来说,不管有没有读过阿毘达摩或是阅读过多少的经典,眼识就是眼识,眼识是去看出现的色尘,它的特征是不会改变的。眼识是过去的业带来的结果,适当条件它就会生起然后灭去。研读阿毘达摩仔细去思慧,智慧能够逐渐地累积,了解眼识就只是去看的法。其它的法也是一样的,比如思考的时候是贪爱,瞋恨或慈爱都是因为无数劫累积的习性,所以不管有没有阅读很多经典,这些潜藏的习性只要有适当条件,它们就一定会生起。

研习佛陀教导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改变法,不是要去挑选出现的对象,或是要避免不善生起,而是要了解现在这一刻出现的,它们都是法,它们都是无我的。慢慢地累积智慧,自然而然地会对结果有更少的执著或是不会去想着要如何培养达到直接经验法的方式。研习佛法的目的就只是了解现在自然出现的,不是要为”我”增加多历害的了解,也不是为了要赶快开悟,就只是为了了解现在出现的法。

这就是我们说的,生命就只是现在这一刻。生命就只是眼识去看的那一刻或者意识去思考的那一刻。

J:刚刚的提问,学习阿毘达摩是不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改变。其实我们讨论佛法是关于能够了解现在出现的法的真相,而不应该是要去改变或减少不善。有些人研习佛法是为了减少不善,有些人研习佛法想知道如何才能够增加智慧达到直接经验法,但其实并不是要刻意去作什么事。智慧生起的因缘条件有很多,聆听佛陀的教导,仔细思惟佛陀的话才有机会能够揭开被盖住的真相。

问: 刚刚提到心所是外部的,可以请您再解释一下吗?

S: 心是最内部的,是主要去经验的领导者,是内六处。相对之下,心所是外部的,是外六处。色法除了五净色外,其它都是外六处。指出这些法是内或外是为了要说明它们要相会聚集在一起,才能在那一刻去经验。这也表示现在去看的这一刻有多神奇,现在就有色尘撞击眼根,眼识和心所在这一瞬间去经验才能够看到。

在意门过程思考的时候,比如想到一件红色的外套,在那一刻有心还有很多心所。比如会有寻心所去触击那个对象以及其它很多心所在那一刻去思考,所以去思考的心是内六处,心所是外六处,它们相会聚集。但概念是想出来的,概念不是法,所以概念不是十二处。

当我们用传统的语言来说内和外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思考是内部的,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外部的,但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当我们以佛陀教导的法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细腻精准的。

问: 请问在结生心后有有分心,那时候有意根吗?

S: 生命第一刻的结生心是业的结果,在结生心生起的那一刹那还会有3个色法会同时生起 : 身净色,男根色或女根色以及意根。所以结生心那一刻就有意根,意根也是之后所有有分心生起的地方。每一刻的心除了双五识以外,其它的心都在意根生起。比如在眼门过程中只有眼识是在眼根生起,其它的心都是在意根生起。意根是业生色,意根也和其它法一样,有适当条件就会生起,然后灭去。

问: 当没有触心所撞击对象所缘时会一直有有分心对吗?

J: 生命其实指的是六个根门的活动,当这些感官门和意门的经验都没有的时候,我们会好奇生命是在经验什么呢?佛陀说生命是一连串的有分心,除了被感官门或意门打断的那一刻,其它时刻有分心一直在那里。有分心的功能是维持心识之流。

问: 听佛法很开心。

S: 愉悦的感受只有那么一刻,生起就灭了。阿罗汉不再有无明,既使是愉悦的感受他们也了解是苦,因为它们生起就灭去,永远不可能带来满足,是不值得执取的。所以只有无余涅槃才会是苦的止息。

我们现在还是会把愉悦的感受当作是我的,恒常持续的,不了解它是会灭去也不可能带来任何满足。所有因缘和合的法都是生起就灭去,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无常,苦,无我。

问: 可以请您说明正念生起的近因,强而有力的想 (thirasanna) 是什么意思吗?

AS: 想心所的特征是记住,标记。既使我们已经听了很多次诸法无我,但都还不够坚定,还是会有一个我,一个人或某个东西在那里。随着智慧慢慢累积,想心所更坚定地记住法是无我的。心是心,心所是心所,它们都不是我,都没有我。信心够坚定才会成为是更高智慧直接经验法的条件。当正念生起直接经验法的时候,对于对象具有强烈,清晰的记住,标记 (thirasanna) 就是正念生起的近因。有时候也许有一刻会有正念生起觉知到法,那下一刻正念什么时候会再生起呢?这取决于是不是有强而有力的想心所去记住,标记。但它也是无我的。

所以理智上的了解必须是要很坚定,要很有耐心,慢慢地思考佛陀的教导。聆听佛法的目的就只是了解现在这一刻的法,如果没有正见,就又是”我”想要了解什么,”我”想增加智慧。贪爱很狡猾,现在有贪爱吗?贪爱一直在那里,如果没有智慧生起,贪爱不会被知道。如果贪爱没有被知道,要如何减弱根除它呢?现在累积的智慧是将来直接经验法的条件。

仔细研习佛陀的教导是唯一的正道,智慧能慢慢舍离有个”我”的错误见解。不管我们讨论什么,都是为了了解现在的法都是无我的,智慧的增长是急不来的。


Topic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