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惟的因緣條件是來自於聽到正確的佛法 - 佛法線上討論(67)

正思惟的因緣條件是來自於聽到正確的佛法

2021-0818


問: 請問在想著佛陀的話時,如果不瞭解的話,這樣子的思惟算是正思惟嗎?

AS: 正思惟的因緣條件是來自於聽到正確的佛法,仔細正確地去思惟。如果不是透過聆聽佛陀的教導,我們自己是不可能可以瞭解的。比如現在每個人會如何思考都不會是一樣的,這是因為過去有著不同的累積。

J: 在思惟真相時有可能可以知道哪一刻是善的或是哪一刻是不善的嗎?會如何思考是依過去不同的累積而不同。思考就只是一個瞬間生起就滅去的法,它一直在改變。如果我們認為想的那一刻一定要是善的,智慧才能夠有機會生起,這似乎是在刻意控制要去想什麼。

當我們在聆聽佛法討論時,我們不會刻意去認為心一定是要有智慧才能夠去瞭解。因為我們就只是聽,然後跟著聽到的內容去思考,就這樣子而已,應該是很自然地去思惟佛法。

AS: 現在正思惟的因緣條件是什麼呢?

問: 聽佛法。

AS: 不只是聆聽,還要仔細去思惟。現在就可以開始去思惟在那裡的是什麼?這是理智上瞭解的階段也是思慧的關鍵。

S: 如果現在聆聽佛法的時候就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並沒有仔細去思惟或者只是誦念經文,熟背書裡的文字,這樣不會是正思惟和智慧生起的條件。

沒有人可以控制要每一刻都有正確的思惟去如理作意,因此一開始正見就必須很堅定的建立,沒有人沒有我,當然也就沒有人可以控制。如果現在有如理作意,那也是因為過去智慧的累積,所以才會有現在這一刻的如理作意。認為我一定要一直有正確的思惟並不會是之後智慧生起的條件,反而會是之後錯誤的見解生起的條件。現在這一刻去看的,去聽的,去想的都是因緣和合的,這樣子的思惟才會是正思惟生起的條件。

AS: 不管在那裡的是什麼,我們學習去瞭解它們的真實本質,它們都是無我的,是智慧在那一刻瞭解現在在那裡的法。在思考著食物,思考著去哪裡旅行時,這樣是正確的思惟嗎?想著要去佈施,想著要去幫助別人,這樣是正確的思惟嗎?正確的思惟有不同的層次,但正思惟一定會和智慧一起生起。在佈施的那一刻可能會有善的思惟,但並不一定是八正道的正思惟。

S: 尋心所會和幾乎每一刻的心一起生起,當它和善心一起生起時,比如在慈愛或佈施時,尋心所會是善的思惟,正確的思惟,但並不一定是八正道的正思惟。同樣的在佈施的那一刻會有善的專注正確的專注,但它並不一定是八正道的正定的程度。

不管發展什麼類型的善,比如佈施慈愛等等,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正見的建立。有了正見才能夠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善或不善以及什麼是正思惟,什麼不是正思惟。

AS: 所謂的“思惟”是哪個法呢?

問: 尋心所。

AS: 尋心所會和有分心一起生起嗎?

問: 會。

AS: 尋心所現在有出現嗎?

問: 它在那裡,但沒有出現。

AS: 一天中有很多法在那裡,但它們並沒有出現,並不被知道。當我們說尋心所是去思惟的法是不夠的,這是很淺薄的。我們很難用一個名詞去含蓋一個法所有的面向和意義。

觸心所每一刻都在那裡,但並不被知道。觸心所生起去接觸對象所緣,心才能夠去經驗。但並不一定每一刻的心都會有尋心所,比如在有分心時雖然並沒有去想,但需要尋心所去投向觸心所接觸的對象,心才能執行它的功能。

我們的聽聞討論都是為了培養智慧,智慧逐漸的累積才能夠真的瞭解佛陀的教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機會去瞭解法而不是只是去記書本上的文字。

S: 知道這些法的細節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無我的真相。沒有人可以決定觸心所去接觸哪個對象,尋心所去投向哪個對象,它們生起是有它們不同的因緣條件,生起就滅去。當老師問有分心那一刻有沒有尋心所時,重點並不是要去記住答案,重點是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法互相支助生起,每一刻都沒有人沒有我。


Topic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