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

天堂与地狱,有的人相信存在,有的人不相信,但是任何宗教,都有所崇拜的神祉,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应该可以称之为天堂吧;而魔鬼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地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所以,我认为只要有信仰,潜意识中,就应该有所谓天堂与地狱的存在。

佛祖的教导称,天堂与地狱都有存在,但是因为凡夫俗人的肉眼无法见到,因此对天堂与地狱的存在,都带了疑问。无论如何,我们也可以这样的来帮助理解,即:

(一),在心灵中的天堂与地狱。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个门户所产生的各种喜怒哀乐情绪,使人感到欢愉的情绪等于天堂,而令人感到痛苦的感受是地狱。

(二),肉眼可以见到的天堂与地狱。即世间可以见到的各种人生百态,有的人享尽荣华富贵,身体健康、生活舒适犹如在天堂;相反的,有的人一生贫穷,缺衣缺食,夜来无栖身之地。有者身陷牢狱,有者躺在手术病床上等待医生对肢体的割切;有还有各种各样的残废缺陷等等,都可以说是身在世间的地狱中。

(三),肉眼见不到的天堂与地狱。真正属于善有善报的神仙住所,和罪恶盈身受到苦报的悲惨境界。佛教教导的因果论中,有如是果,必定曾有过如是因,种瓜必定得瓜,种豆也必定得豆,绝对的没有差错。

但是,所谓的因果,所谓的天堂与地狱,不要说现代的人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即使在以前佛教在印度还很盛行的年代,不相信天堂与地狱的,也大有人在,以下抄录一些异教徒和佛教徒的有关天堂与地狱、善恶报应的对话,读者读后,不妨深思。

在佛祖在世期间,印度一个小国的国王巴雅西深信人死后,一切都结束,生前的善恶也随之消失。国王常常和一些婆罗门、僧侣等辩论,巴雅西国王喜欢强词夺理、恃势争辩,每每驳问得对方无法应付。

一天,佛陀的弟子伽撒巴尊者和他的弟子们来到格嵩国,在城外对民众讲道说法,巴雅西国王得知后,即前往会见伽撒巴尊者,就人死后是否会轮回再生为题举行辩论。

“人生仅有此一世,没有上一世,也没有下一世。因为朕的一些曾经做过罪恶的亲属,在临死前,朕命令斯人如果堕落地狱,应该立即设法来报告消息,证明地狱是真的存在。但是朕等了一年又一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回来通消息,可见地狱没有,人死后就归于寂灭。”王说。

“譬如被官方捕捉到的强盗,在送去处死刑的时候,假如强盗要求说,且慢处死,允许先去和亲属家人告别后,再回来领死,国王会答应吗?”伽撒巴尊者问。

“不可能!”王说。

“同样的道理,正在地狱里面受刑法的众生,也无可能会先来向陛下回报消息。”尊者道。

巴雅西国王继续问道:“问题是,一些行为良好的僧侣婆罗门,朕也在斯人临死之前,嘱咐假如诞生在天堂,应该设法通个消息,证明天堂真的存在。但是朕等了一年又一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回来通消息,可见天堂也没有,人死后就归于寂灭。”王说。

伽撒巴尊者解释道:“譬如一个人淹没在粪坑里,被人救出来后,经过彻底的洗涤,全身清洁松快,然后安居在舒适的宫殿里,请问如果要叫他再回到粪坑里,他会愿意吗?”

尊者继续说:“降生在天堂里的众生也一样,享受着天堂的美妙果报,过着天人的生活,乌烟瘴气的浊世,就好像粪坑,又怎愿意回来向陛下报告。再说天堂的一天,等于世间百年,纵然有神仙愿意在一两天内向陛下通报消息,但在时间上许可吗?”

“不可能,朕早就死了。”王说。

巴雅西国王又说:“天堂的一天,等于世间百年,有谁能证明?朕不相信”

尊者说:“譬如一个天生的瞎子,因为见不到颜色,就说没有所谓的白色、青色、黄色等等,也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按照本人没有见到的东西,就等于那东西不存在,这样的说法对吗?”

“不对!”巴雅西国王说。

“陛下不相信天堂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些修行的人,于修炼到天眼通的地步,可以见到肉眼见不到的境界,以及见到世人肉眼见不到的世界里的生灵。对于前世后世,并非浊世中的人一双肉眼所能见到。”

国王反驳道:“尽管这样,一些行为端正的修行人,明明知道死后可以上天堂,胜于在人间,本来应该自杀死去,可以快快的上天堂,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死,甚至怕死。由此可见,他们并不知道死后到哪里,害怕会比这一世还更加不如,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对。”

伽撒巴尊者解释道:“譬如一个婆罗门富翁有两个妻子,一个妻子生有一个年纪约十二岁的儿子,另一个妻子还在怀胎。后来富翁突然死了,做儿子的向在怀孕的后母说,所有的家产应该归于儿子,后娘没有份。”

后娘说:“且慢,等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的,应该分得财产。假如生下的是女儿,则全部归属于你。”

因为依照婆罗门的风俗,女儿不可以分得父亲的财产,本身也完全由儿子支配,如果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还可以被哥哥纳为妻妾。

无论如何,儿子并不答应,要先占有财产,最后后母作了一个决定,她拿了一把刀子,划破开自己的肚子,以便看看肚子里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愚昧的行为使到胎中的孩子死了,她本人也死了,不以智慧的途径谋求财产,结果带来的是灾难。

有道德的修行人,将一切顺之自然,而善者的生命存在,也使到更多的人得益,正如聪明的女人,会选择等到怀孕十月的瓜熟蒂落结果。

巴雅西国王还是不相信,因为国王也作了一些试验,王说:“朕曾经把死囚密封在土锅里面,然后在火上烧烤,确定人死了,小心的打开封口,看看有没有灵魂飘出来,结果什么也没有见到,可见灵魂没有,人死后不会再投生。”

伽撒巴尊者问道:“陛下是否曾经有过白天做梦,梦境中到了一些奇妙的境界的经验?”

“有。”王说。

“陛下在睡梦时,有没有侍者在旁边?”尊者问。

“有。”王说。

“那些侍者有没有见到陛下的灵魂,从身体里面飘荡出来的?”尊者问。

“没有。”王说。

“活着的人有没有见到陛下的灵魂出游,陛下又怎能见得到死人的灵魂出来呢?”尊者反问。

巴雅西国王回驳道:“朕曾经在勒死罪犯之前称体重,发现没有了灵魂,身体反而更加沉重、更加僵硬可怖,可见人死后不会再投生。”

伽撒巴尊者答道:“譬如打铁,铁棒被烧红时重量较轻,较软、比较铁棒冷化时更容易打铸。人死后灵魂与肉体分开,地水火风四大消散,就比活着的时候更加沉重。”

巴雅西国王又辩称,国王曾经在丝毫没有伤害到身体的情形下处死罪犯,然后翻过来、转过去,倒吊挤压,不管怎样摆弄,都没有见到灵魂出来,可见灵魂本来就不存在。

伽撒巴尊者解答道,譬如一个人在村外吹了三声海螺,村民们听到海螺悦耳的声音后出来,问道:“这是什么声音?”那人说:“海螺的声音。”村民拿起海螺,口里说:“声音来,声音来。”

但是海螺并不发声,村民于是把海螺转过来转过去、抬高放低、敲敲打打,海螺还是一声不发。那人见到村民这样愚笨,就拿起海螺凑到嘴边,“呜——呜——呜——”吹了三声。

村民这才明白,要听到海螺声,必须有三个因素的配合,即吹海螺的人、吹海螺的努力、加上吹海螺的正确技巧等,缺少任何一项因素的配合,海螺都没有悦耳的声音传出来。

人体也一样,必须有三种因素的配合,即生命、体温和灵魂,才能坐卧住行的过正常人的生活,同样是缺少任何一项因素的配合,身体也就成了没有丝毫价值的废物。想要知道灵魂是否存在的人,如果所求证的方法不对,就和村民拿起海螺,说:“声音来、声音来”一样。

巴雅西国王又说:“朕曾经把罪犯的肢体分割开,但是在肢体里面也见不到灵魂的存在。”

尊者解答道:“譬如有一个拜火教的师傅和他的小徒弟在山里,有一天师傅有事外出,嘱咐小徒弟不要了疏忽了火坛上的火堆,不要让火堆熄灭了。但如果火熄灭,旁边有刀,有木材,可以钻木取火。

小徒弟只顾着玩耍,忘了在火堆上添加树枝,结果火熄灭了。小徒弟想起师傅的话,拿起刀来削剥木材,希望有火燃烧起,他把木料破开成五片、十片、二十片,都没有见到有火冒出来。小徒弟又把木片磨成木屑,努力对着木屑吹,希望把火吹燃起来……。

师傅回来看到情形,知道小徒弟没有智慧,以愚昧的方式来求火,又怎能借得火种,于是,就做了一番示范,终于使火种点燃起来。

同样的道理,陛下希望见到灵魂,但是所采取的方法不当,当然也就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

现在是轮到巴雅西国王无言以对,而在后来的继续和伽撒巴尊者进行多次的对佛法教义的探讨辩论后,结果是巴雅西国王放弃了原来的信仰,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在佛教经典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对话,对于世间万物众生的实相,都有精辟生动的解说,上面所抄录的,仅是其中的一篇。

势争辩,每每驳问得对方无法应付。

一天,佛陀的弟子伽撒巴尊者和他的弟子们来到格嵩国,在城外对民众讲道说法,巴雅西国王得知后,即前往会见伽撒巴尊者,就人死后是否会轮回再生为题举行辩论。

“人生仅有此一世,没有上一世,也没有下一世。因为朕的一些曾经做过罪恶的亲属,在临死前,朕命令斯人如果堕落地狱,应该立即设法来报告消息,证明地狱是真的存在。但是朕等了一年又一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回来通消息,可见地狱没有,人死后就归于寂灭。”王说。

“譬如被官方捕捉到的强盗,在送去处死刑的时候,假如强盗要求说,且慢处死,允许先去和亲属家人告别后,再回来领死,国王会答应吗?”伽撒巴尊者问。

“不可能!”王说。

“同样的道理,正在地狱里面受刑法的众生,也无可能会先来向陛下回报消息。”尊者道。

巴雅西国王继续问道:“问题是,一些行为良好的僧侣婆罗门,朕也在斯人临死之前,嘱咐假如诞生在天堂,应该设法通个消息,证明天堂真的存在。但是朕等了一年又一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回来通消息,可见天堂也没有,人死后就归于寂灭。”王说。

伽撒巴尊者解释道:“譬如一个人淹没在粪坑里,被人救出来后,经过彻底的洗涤,全身清洁松快,然后安居在舒适的宫殿里,请问如果要叫他再回到粪坑里,他会愿意吗?”

尊者继续说:“降生在天堂里的众生也一样,享受着天堂的美妙果报,过着天人的生活,乌烟瘴气的浊世,就好像粪坑,又怎愿意回来向陛下报告。再说天堂的一天,等于世间百年,纵然有神仙愿意在一两天内向陛下通报消息,但在时间上许可吗?”

“不可能,朕早就死了。”王说。

巴雅西国王又说:“天堂的一天,等于世间百年,有谁能证明?朕不相信”

尊者说:“譬如一个天生的瞎子,因为见不到颜色,就说没有所谓的白色、青色、黄色等等,也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按照本人没有见到的东西,就等于那东西不存在,这样的说法对吗?”

“不对!”巴雅西国王说。

“陛下不相信天堂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些修行的人,于修炼到天眼通的地步,可以见到肉眼见不到的境界,以及见到世人肉眼见不到的世界里的生灵。对于前世后世,并非浊世中的人一双肉眼所能见到。”

国王反驳道:“尽管这样,一些行为端正的修行人,明明知道死后可以上天堂,胜于在人间,本来应该自杀死去,可以快快的上天堂,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死,甚至怕死。由此可见,他们并不知道死后到哪里,害怕会比这一世还更加不如,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对。”

伽撒巴尊者解释道:“譬如一个婆罗门富翁有两个妻子,一个妻子生有一个年纪约十二岁的儿子,另一个妻子还在怀胎。后来富翁突然死了,做儿子的向在怀孕的后母说,所有的家产应该归于儿子,后娘没有份。”

后娘说:“且慢,等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的,应该分得财产。假如生下的是女儿,则全部归属于你。”

因为依照婆罗门的风俗,女儿不可以分得父亲的财产,本身也完全由儿子支配,如果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还可以被哥哥纳为妻妾。

无论如何,儿子并不答应,要先占有财产,最后后母作了一个决定,她拿了一把刀子,划破开自己的肚子,以便看看肚子里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愚昧的行为使到胎中的孩子死了,她本人也死了,不以智慧的途径谋求财产,结果带来的是灾难。

有道德的修行人,将一切顺之自然,而善者的生命存在,也使到更多的人得益,正如聪明的女人,会选择等到怀孕十月的瓜熟蒂落结果。

巴雅西国王还是不相信,因为国王也作了一些试验,王说:“朕曾经把死囚密封在土锅里面,然后在火上烧烤,确定人死了,小心的打开封口,看看有没有灵魂飘出来,结果什么也没有见到,可见灵魂没有,人死后不会再投生。”

伽撒巴尊者问道:“陛下是否曾经有过白天做梦,梦境中到了一些奇妙的境界的经验?”

“有。”王说。

“陛下在睡梦时,有没有侍者在旁边?”尊者问。

“有。”王说。

“那些侍者有没有见到陛下的灵魂,从身体里面飘荡出来的?”尊者问。

“没有。”王说。

“活着的人有没有见到陛下的灵魂出游,陛下又怎能见得到死人的灵魂出来呢?”尊者反问。

巴雅西国王回驳道:“朕曾经在勒死罪犯之前称体重,发现没有了灵魂,身体反而更加沉重、更加僵硬可怖,可见人死后不会再投生。”

伽撒巴尊者答道:“譬如打铁,铁棒被烧红时重量较轻,较软、比较铁棒冷化时更容易打铸。人死后灵魂与肉体分开,地水火风四大消散,就比活着的时候更加沉重。”

巴雅西国王又辩称,国王曾经在丝毫没有伤害到身体的情形下处死罪犯,然后翻过来、转过去,倒吊挤压,不管怎样摆弄,都没有见到灵魂出来,可见灵魂本来就不存在。

伽撒巴尊者解答道,譬如一个人在村外吹了三声海螺,村民们听到海螺悦耳的声音后出来,问道:“这是什么声音?”那人说:“海螺的声音。”村民拿起海螺,口里说:“声音来,声音来。”

但是海螺并不发声,村民于是把海螺转过来转过去、抬高放低、敲敲打打,海螺还是一声不发。那人见到村民这样愚笨,就拿起海螺凑到嘴边,“呜——呜——呜——”吹了三声。

村民这才明白,要听到海螺声,必须有三个因素的配合,即吹海螺的人、吹海螺的努力、加上吹海螺的正确技巧等,缺少任何一项因素的配合,海螺都没有悦耳的声音传出来。

人体也一样,必须有三种因素的配合,即生命、体温和灵魂,才能坐卧住行的过正常人的生活,同样是缺少任何一项因素的配合,身体也就成了没有丝毫价值的废物。想要知道灵魂是否存在的人,如果所求证的方法不对,就和村民拿起海螺,说:“声音来、声音来”一样。

巴雅西国王又说:“朕曾经把罪犯的肢体分割开,但是在肢体里面也见不到灵魂的存在。”

尊者解答道:“譬如有一个拜火教的师傅和他的小徒弟在山里,有一天师傅有事外出,嘱咐小徒弟不要了疏忽了火坛上的火堆,不要让火堆熄灭了。但如果火熄灭,旁边有刀,有木材,可以钻木取火。

小徒弟只顾着玩耍,忘了在火堆上添加树枝,结果火熄灭了。小徒弟想起师傅的话,拿起刀来削剥木材,希望有火燃烧起,他把木料破开成五片、十片、二十片,都没有见到有火冒出来。小徒弟又把木片磨成木屑,努力对着木屑吹,希望把火吹燃起来……。

师傅回来看到情形,知道小徒弟没有智慧,以愚昧的方式来求火,又怎能借得火种,于是,就做了一番示范,终于使火种点燃起来。

同样的道理,陛下希望见到灵魂,但是所采取的方法不当,当然也就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

现在是轮到巴雅西国王无言以对,而在后来的继续和伽撒巴尊者进行多次的对佛法教义的探讨辩论后,结果是巴雅西国王放弃了原来的信仰,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在佛教经典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对话,对于世间万物众生的实相,都有精辟生动的解说,上面所抄录的,仅是其中的一篇。


Topi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