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

 

佛学中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心经中任何一句经文,解释起来,都可以各自成为一篇精奥的佛法,而其中所包涵的佛理,又是互相的关联。

先说五蕴,佛祖把世间万物,分为有知觉的精神现象,和没有知觉的物质现象。对于所有一切没有知觉的物质现象,称之为‘色蕴’,而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就是有感受、有灵知的法相。生命由五蕴组成,在阿毗达摩论藏经典中,对五蕴有详细的讲解。在此仅作本人一个初学者的体悟的。

色,不单是指所有看得见颜色的东西,其他看不见、但它又确实真真的存在,而又没有知觉的东西,也称为‘色’,在色蕴的二十八色相中,最容易为人所感受到的,就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肉体接触到的凉、热、软、硬、松、紧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知觉的色相。

看不见的东西,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呢?知道有色相的存在是出于心的感知,心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去了解到各种色相的存在。在接触到 “色” 之后身体的感到舒适不舒适、和心里的喜欢不喜欢,或是带有中性的感受,就是‘受蕴’。

想蕴,在佛法中,想蕴的性能是记住所缘,记住看见的东西,记住听见的声音,把所有知道的都记下来,吃错东西会拉肚子,想蕴会把那东西记起来,新认识了一个朋友,想蕴也会把那朋友的名字记住,认住和记住就是想蕴的功能。

行蕴的任务是造作,眼睛看到一幅图画,想蕴就从那图画上的各种颜色组成的图案,记起那图案上画的是一个熟人的肖像,行蕴就会从这个熟人的肖像,联想到这个人的个性、家庭、历史……等等,回忆到以前和这个人在一起的好处,就生出欢悦的感觉,但记起曾经被这个人欺骗,就觉得生气起来。这个接触到事物,就加油加酱联想起来,结果生出又喜又悲、又爱又恨……各种在识心接触到目标(所缘)后心里的加工造作的心,就是行蕴。

因此,见到同一幅的图画,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各有各不同的感觉,因此也可以证明,眼睛的任务只是看,但看见了目标以后高兴的感受或不高兴的感受是受蕴,然后再生起的善心念或恶心念是行蕴。同样的道理,同一首歌,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同一盘菜,有的人吃了赞不绝口,有的人尝了就皱起眉头,就是因为各人的受蕴与行蕴的不同。而这些对事对物不同的反应感受,就关系到一个人的个性涵养。

识蕴,是带有各种情绪的心,有精神、感知、领悟、知识的意义,但不是智慧的了解。识蕴包含的心相,有善心、有恶心、贪婪心、瞋恚心,愚痴心、慈悲心……,总共八十九,或一二一样的心。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相,支配了众生一生中的喜怒哀乐,行善作恶,就是识蕴的功能。

五蕴皆空。空,不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的空,佛法中的空,指的是诸法的生灭无常、不受控制,与无我相。

世间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我们的心,不停的在东想西想,上一个念头和现在的这个念头就不一样,下一个念头会想什么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也不能够控制心不要乱思乱想。生气的时候,脸色很难看,我们不能控制使自己不要生气,明明知道贪心不好,但是贪念浮起来时,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伤心,贪念也不能控制叫它不要生。

佛祖说,心不能控制,不受束缚,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认识各种心的实相,佛祖也教我们怎样的来训练我们的心,也就是教我们认清事物的本相实质,慢慢从无明痴迷中醒悟过来。

五蕴皆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要透彻的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必需认真的研习佛经。佛祖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教导了我们认清五蕴皆空的法门,这些教义,即使是以今天的科学来求证,也都证明佛的教言是正确的、是超越时空的真理。

永远都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会知道自己是在黑暗中,或者会觉得在黑暗中也没有什么不好。除非是他有缘的见到了亮光,才知道世上真的有光明的存在。没有研读过佛法的人,也不知道其实自己每天都生活在佛法中。

如果要问我,学佛了多年,有什么进展,什么心得?

我只能说,我只是由不知道自己是在黑暗中,到今天已知道了自己原来都是在黑暗中,与幸运的看到了远处的曙光。

 

Topic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