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功能和什麼是戒 - 佛法線上討論(38)

心的功能和什麼是戒

2021-0120


問: 雖然我們理論上說根塵識相和合才會有心識的活動,但是那個“能說,能作,能想,能吃,能喝,能睡” ,那個“能”的功能一直都在。這會讓我們覺得那就是我。

AS: 這一刻是誰能看呢?還是是需要條件俱足才能看到呢?不是誰試著要去看,去看的是一種類型的名法。誰能讓眼識生起還是誰能讓眼識不生起?所以沒有人能夠去作什麼,因為根本沒有人,就只是法因緣和合而生滅。

問: 沒有人能夠控制,這我能理解,但那個“能”的心一直都在,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心不在的時候,它參與了一切,那讓我們會以為那個就是我,它一直都在,這容易造成一個抓取的感覺,那個能經驗能緣的心一直都在,我想談的是心的功能。

AS: 心的功能是去經驗一個對象,心並不屬於任何人。心的生起必須要有適當的條件,它不能單獨生起去經驗對象。每個法的特徵都不能被改變。

S: 在眼識生起的那一刻,耳識能去聽嗎?還是意識能去想嗎?事實上每一刻只會有一個心去執行它的功能,生起就滅去。

問: 我們會這麼執著其實有點像是外道有個萬能的什麼參與了一切。不管是眼識耳識它們都叫作是心的功能,它們能經驗所緣的功能一直都在,這容易被抓取,不容易理解。邪見就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思考。

AS: 什麼是法呢?

問: 法就是實相。

AS: 它在哪裡呢?

問: 法遍佈所有。

AS: 那麼現在有什麼法?

問: 耳識。

AS: 耳識是你還是誰嗎?

問: 耳識是法,但我的癥結在於耳識不是我。

AS: 是的,佛法是非常精細的,所以如果沒有仔細去思惟是很難瞭解究竟實相的。如果沒有任何法生起,會有你嗎?

問: 不會。

AS: 是的。所有在那裡的都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生起滅去的法,沒有我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去支配。如果沒有真的瞭解那個去看的和被看到的是什麼,就不可能消除我是存在的邪見。沒有法生起前什麼都沒有,因為條件俱足法才能生起。生起的法立即就滅去了,怎麼會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桌子或椅子在那裡呢?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知道在那裡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需要長時間智慧的累積才能夠真的可以瞭解。如果沒有佛陀告訴我們這個真相,我們自己是沒辦法知道的。因此必須很恭敬的一個一個字仔細去瞭解。在那裡的就只是法,這個信心有嗎?想的那一刻不能去看,在想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被看到。因為累劫累世所累積根深蒂固的邪見一直在那裡,不可能聽個幾分鐘幾個月或是幾年就能夠根除。

現在在那裡的有椅子有花有人,但如果沒有法生起會有那些東西或人嗎?只是聞慧是不夠的,如理作意去思考才會是真正智慧的累積。我們從佛陀的教導裡學習瞭解眼識生起去看需要很多的條件,而不是我要讓它生起的。如果你從來沒有聽過我的名字,會去想到這個人嗎?現在在看在想的時候已經有多少法在生滅了但卻不被知道。

S: 剛剛的提問是似乎有一個所緣,這就好像是一個幻相,似乎有個我可以去作這個或那個,因為無明和邪見的隨眠煩惱一直在那裡,所以一整天中我們都會一直認為有個人或有東西的存在。佛陀說我們是活在一個無明幻相的世界,沒有佛陀的教導我們不會瞭解到去看的是眼識去聽的是耳識,它們都是生起瞬間就滅去的法,並不是我在看我在聽。

現在這一刻就可以如理作意,我們沒辦法選擇現在要看到令人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因為那都是法,只要有適當條件就一定會生起。現在聽到真相後仔細去思惟,這樣真相才能夠逐漸變得更清楚。

J: 心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功能和不同生起的條件。在感官門生起去經驗對象的心,比如眼識耳識是果報心,意門過程去想的心則是善心或不善心。去執取於感官對象的心是意門過程不善的心。在感官門去經驗的果報心是因為過去的業力所帶來的結果,但是去貪愛感官對象的心是和過去累積的習性有關。既使現在感官沒有特別去經驗某個特別想要貪愛的對象,但那個貪愛的潛藏傾向一直都在。

所以佛陀的教導是關於瞭解現在法的真實特徵,因為無明和邪見讓我們不知道法的真實本質,所以會一直去貪愛而不自知。根除無明邪見所需要的智慧的因緣條件是必須能夠聽懂佛陀所解釋的真相,真正去思考這些話,才是真正累積智慧。會認為是我在看我在聽是很普遍的錯誤見解。透過瞭解現在的法才能夠慢慢降低我存在或我在看的邪見。

問: 請問真相是沒有人,那麼為什麼會有五戒,十戒還有佛陀制定給僧侶應當遵循的2百多條戒律呢?

AS: 什麼是戒呢?

問: 我在書上讀到,戒是心和心所的行為。

AS: 那樹有戒嗎?

問: 沒有。

AS: 所以沒有人,戒就是心和心所的行為,這是一開始就要建立的正見。不是任何人的戒,而是善心或不善心。狗有戒嗎?

問: 有。

AS: 蜥蜴或老虎有戒嗎?

問: 有。

AS: 是哪一種戒?

問: 動物和眾生大部份是不善的戒。

AS: 所以一整天中的每一刻都沒有人,只有善與不善心的行為,我們稱為“戒”。在吃的那一刻有戒嗎?

問: 有。

AS: 什麼樣的戒?

問: 大部分時候是不善的戒。

AS: 所以並不是我在吃,在貪愛食物時的心不是我。無我的正見一開始就要建立。現在有戒嗎?

問: 有。

AS: 所以戒就是善心或不善心,這一點一定要先確認。

問: 那麼為什麼佛陀要制定這麼多戒律?

AS: 為了什麼,為了誰?

問: 為了心有更好的品質嗎?

AS: 是為了瞭解真相,戒不是你,戒也不是屬於你的,就只是一瞬間因緣和合生滅的法。佛陀不是在禁止這個或禁止那個,而是在指出一條瞭解真相的道路。

S: 現在有沒有想著要殺生呢?

問: 沒有。

S: 現在沒有在想著殺生,所以並沒有刻意要去守什麼戒。但對屠夫來說,在刻意去殺生的那一刻是不善戒想著去殺生。佛陀說刻意要殺生或傷害一個生命是強烈的不善,所以在三離心所之一生起的那一刻遠離殺生或傷害眾生就是善的戒。同樣的,現在並沒有想著要說謊或騙人,當然不會有三離心所。但當要說謊或騙人時,有一刻去阻止這件事時,那一刻是有三離心所之一生起,去阻止這件事發生,那一刻就是善的戒。當不善的戒 (不善的心) 愈來愈強烈造成言語或行為上的傷害時就會導致未來不善報的結果。

當我們讀到2百多條戒律時,事實上是所有不善法的描述。所以不管我們讀到什麼,其實都是跟現在這一刻的法有關。重點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去遵循什麼,去守什麼戒,因為每一刻就只是不同的實相。有些人過午不食或是不殺生不偷盜,我們可能就會認為這樣就是在守戒。但有誰能夠知道別人每一刻的心的品質呢?也許是帶著很多的貪愛去守戒 (想得到功德) 或是帶著瞋恨去守戒,在那些時刻可以稱為是善的戒嗎?所以真正的遵循戒律必須是要有智慧伴隨,才會是善的戒,但不是我在守戒。

一般對戒都有很多的誤解,人們會以一個情境狀況來定義戒,會誤認為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說謊就是守戒,但佛陀的教導是更為精深細膩的。所以現在是善的戒還是不善的戒呢?不管是善的戒還是不善的戒也都只是一刻就過去了。

J: 出家眾必須有戒律是為了保護維持僧團,但並不是命令,只是在描述作什麼會有什麼後果,目的是心的純淨。佛陀用傳統世俗的語言來傳遞真相以及日常的生活正當的行為。所以不管佛陀以什麼形式來解說,其實都是在講現在的法,絕對的真相。

AS: 善的那一刻是什麼樣的戒?

問: 善的那一刻就是善的戒,不善的那一刻就是不善的戒。

AS: 那麼善的戒是對大家都有益的嗎?無論是對出家眾或是在家眾來說。

問: 都是有利的。

AS: 那你只想要有五戒還是想有更多?

問: 如果智慧夠的話,更多是更好的。

AS: 既然善戒就是所有善的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限制於只有五戒呢?你能夠遵循出家眾的戒嗎?

問: 有可能可以。

AS: 這樣是好的,當然這也要看累積的習性。一天中善的行為也是跟出家眾的戒律會是一致的。去瞭解出家眾227條戒律的內容是有益的,因為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對出家眾來說,這些戒律是必要的,因為他們的目標是阿羅漢的純淨無瑕。

如果我們瞭解出家眾的戒律,就能夠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出家人。但去瞭解的不是你,只是法。一天中有多少邪見呢?當智慧生起的那一刻就是善戒,它們都不屬於任何人。只有聞慧思慧能夠一點一滴累積智慧,直到根除我是存在的邪見。這是關於瞭解真相而不是有一個誰可以去作什麼。如果不是透過瞭解現在出現的法,有可能能夠累積智慧嗎?只有智慧能夠放下重擔,但如果連重擔是什麼都不知道,有可能能夠放下重擔嗎?

問: 所以如果沒有聆聽佛法,就不會知道有重擔。

AS: 的確,我們太習慣這些重擔,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們很沈重。只有透過智慧的累積才能夠知道在那裡的都只是法而已。


Topic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