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現在(21)

第二十一章 美和不是美

心和心所可以分為美和不是美的,美的法不僅包括了善的法,也包括了善的果報和阿羅漢美的大唯作心。

法如果不是美的,就歸類為不是美的法。不是美的法不僅包括不善心,不善心所,也包括沒有美心所伴隨的心和心所。因此,當心按相應法分類時,心可以依伴隨的美或不是美的心所而多樣化。這表示心可以被分類為有美根伴隨的心或沒有美根伴隨的心,有美根伴隨會使心是美的。因此,美心與不是美的心是取決於什麼類型的根伴隨。有美的根伴隨的心稱為美心,沒有美的根伴隨的心稱為不是美的心。

當我們學習究竟法的時候,我們應該仔細研究因和果。如果清楚地瞭解因和果,我們就不會對美的法和不是美的法有所誤解。

不善心會與不善心所貪、瞋、痴一起生起,因此很明顯的,它們並不是美心。

眼識不能與貪、瞋、痴或其它美的心所一起生起。眼識只會有七個心所伴隨一起生起:觸心所,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專注心所,命根心所,作意心所。這七個心所是遍一切心心所,它們必須和每一個心一起生起,無論是不善心,善心,果報心,或唯作心,以及任何其它方式分類的心,都一定至少會有這七個心所伴隨一起生起。還有六個雜心所,它們並不會跟每一個心一起生起,可以是心的四個本質之一。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和六個雜心所一起被稱為通一切心所。當通一切心所和不善心一起生起時,它們就是不善的;當通一切心所和善心一起生起時,它們就是善的。不善心所只會跟不善心一起生起,美心所只會跟美心一起生起。

眼識是果報心,它只會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會伴隨一起生起,不會是美心所或不善心所。因此,眼識不是美的心但也不是不善心。

學習佛法時,我們應該正確地瞭解不善法和不是美的法的區別。不善法是一種低劣,低等級,危險的實相。它們是產生令人不愉悅和悲傷結果的因。不是美的法是指沒有美心所伴隨的心和心所。佛陀根據實相的真實特徵,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面向來教導佛法。當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應該詳細地研究實相的特徵,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瞭解它們。如之前所提,佛法可分為三大類,即善法、不善法和無記法。我們應該要知道,善法是善報產生的原因;不善法是不善報產生的原因;無記法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的法。無記法是果報心和果報心所,唯作心和唯作心所,色法和涅槃。因此,無記法不僅包括果報心和果報心所,唯作心和唯作心所,也還包括究竟法分類中的色法和涅槃。色法和涅槃沒有善或不善,因為它們不是心或心所。因此,所有四個究竟法都可以分為這三類。但當法是根據心的本質分為四類時,指的是心和心所而已。

心和心所根據本質可以分類為美的和不是美的:

  • 不善心和不善心所:不是美的法
  • 善心和善心所:美的法
  • 果報心和唯作心:沒有美心所伴隨,不是美的法
  • 果報心和唯作心:有美心所伴隨,美的法
眼識是善的果報或不善的果報,都只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只會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伴隨。因此,雙五識不屬於美的心。此外,除了雙五識之外,還有其它的心也不是美的心。

有些善報心沒有美的根伴隨,有些有美的根伴隨。日常生活中生起的每一個心都是不同的。再出生在人間與再出生在惡趣的結生心是不同的,它們是由不同的業所產生的結果。如果結生心是不善的果報,那麼就會是一個不快樂的再出生,是不善業的結果。不善果報的結生心會在地獄界,餓鬼界,阿修羅界或畜牲界再出生。在人間或在任何一個天人界的再出生都是善報心的結果;再出生在這些界是一個快樂的再出生,是善業的結果。

在人間的再出生是善的果報,但有不同程度的善因會產生不同的善報。那些從出生就有殘疾的人是非常虛弱善業的結果,沒有無貪、無瞋和智慧這些美心所伴隨。對於先天有殘疾的人來說,由於善業是非常虛弱的,因此不善的業因就有機會使得他在出生的時候就受到殘疾的困擾。

對於先天沒有殘疾困擾的人來說,他們出生在許多不同的環境裡:比如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些家庭貧窮,有些家庭富裕;有些有不同的社會階級地位,有些家裡侍從或同伴數目多寡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由於善業強度的不同導致結生心執行再出生的結果也不同。如果善業是由比較弱的智慧或根本沒有智慧伴隨時,結生心就只會有無貪,無瞋兩個美根,而那個人的那一世是二因,他的再出生只會有二個美的根伴隨,但沒有智慧。因此在那一生中,他既不能修得禪定,也無法開悟。

如果一個人的再出生是有智慧伴隨,那麼他有三因,也就是有三個美心所,無貪,無瞋,無痴或是智慧伴隨。當這個人在聆聽佛法時,他能夠思考並理解佛法。如果他發展奢摩它,也許可以在那一世達到禪定的階段。又或者他可以發展內觀智慧,如果累積了適當正確的條件,他可以在那一世證得四聖諦。不管怎樣,我們不應該忽視智慧的發展。可能有人天生就有三個美根心所伴隨,並且已經累積了念和智慧,但如果他忽略了發展善或聆聽佛法,他只能精通世俗的知識。如果不去發展內觀智慧,就沒辦法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

過去的前世裡,人們可能對佛法很有興趣,他們可能研讀過佛法,也可能曾經是比丘或比丘尼。然而,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眾,每個人都應該要發展智慧。沒有人可以知道會是在身為一個比丘或是在家眾的狀態下證悟。我們必須知道實相生起時的特徵,必須不斷地發展培養智慧,一世接著一世,直到在某一世某一刻時,智慧可以敏銳到穿透法的本質而瞭解四聖諦。

也許有人過去曾經對佛法感興趣,全心投入研讀佛法,並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但人們永遠不應忘記,只要還沒有證悟,累積的汙染雜質就有可能導致人們離開正道,誤入歧途。污染雜質是如此的頑固,如此的强大,它們可以導致人們忽略善而去沈溺於不善。有人可能天生就有三因,也就是天生就有無貪,無瞋和智慧伴隨,但如果忽略不去聆聽佛法,不去仔細思考佛法,沒有覺知瞭解實相,那麼在那一生中,智慧就不會有任何發展。如果一個人出生時有三因伴隨,但卻浪費了那一世沒有去培養發展智慧,這是令人遺憾的。

不能確定是哪個業會成熟導致下一個生命的結生心生起。也許是不善果報心執行再出生在惡趣,或者是無根善報心執行再出生,使一個人天生就會有殘疾,或者是二因果報心執行再出生在善趣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在出生時就不會有智慧伴隨,那麼他在那一生就沒辦法發展智慧達到體證四聖諦,達到開悟的程度。但仍然應該要堅持於智慧的發展,不去忽略累積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才能夠增長,變得敏銳。

當結生心是美的心,有分心也會是美的心。因此,出生的人如果結生心不是無根的善報心,那麼就不會是先天殘疾,在熟睡時會是美的有分心。如果出生時是有無貪和無瞋伴隨,有分心也會和結生心一樣是無貪和無瞋伴隨的心。如果出生時是有無貪,無瞋和智慧伴隨,有分心也會是有三因的。當我們熟睡的時候,汙染雜質不會生起,不會有喜歡或不喜歡,因為在熟睡時不會經由感官根門去經驗任何對象,我們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嚐不到,沒有經由身體感官去經驗;我們熟睡時也沒有去思考不同的主題。但當我們醒來時,一天中會有許多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生起,通常這是由不同類型的不善心導致。當我們清醒的時候,有更多不美的心生起,而不是善心。眼識生起,透過眼根看到的只是一瞬間,緊接著三個心之後就有速行心很快生滅七次。因此,速行心生滅七次比眼識只執行一次去看的功能次數多的多,很多的不善會從這一刻累積到下一刻,日復一日地。因此,我們在研讀佛陀詳細講解佛法時,不應該忽視正見發展的重要性。佛陀詳細闡明哪些心是美的,哪些心不是美的。

問:請問阿羅漢還有不是美的心嗎?

答:是的,有。

問:那麼阿羅漢有不善心嗎?

答:沒有。

阿羅漢還是有不是美的心,但沒有不善心。對於阿羅漢來說,比如眼識或耳識生起時,並不是美的心,但他不會再有不善心或善心了。

一共有五十二個心所: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六個雜心所,十四個不善心所和二十五個美心所。

對美和不美的法的特徵有正確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巴利文中的“sobhana”經常被翻譯成“美的”,但這個詞可能會引起誤解。人們可能會認為一切美麗或愉快的事物就是美。比如人們可能會認為舒服的身體感受是美的法,但事實並非如此。應該要仔細去思考舒服的身體感受的真實本質是什麼。如之前所提過的,感受可以分為五類:

  • 愉悅的心理感受
  • 不愉悅的心理感受
  • 中性的感受
  • 舒服的身體感受
  • 不舒服的身體感受
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善的果報身識,經驗的是一個可喜的觸所緣,但身識並沒有美心所伴隨,比如無貪,無瞋或智慧。因此,舒服的身體感受這個實相並不是美的法。如果我們不正確的理解每個法的真正意義時,就很容易產生誤解。

我們應該正確地知道哪一個法是美的,哪一個法不是美的。色法不能是美的法,色法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法,它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它也不會有慈、悲、喜、捨或任何其它的美心所伴隨。只有心和心所可以是美的或不是美的。色法可以是一個讓心生起去喜歡或不喜歡的條件,但色法本身是無記法。色法沒辦法知道心喜歡或不喜歡它。色法本身並沒有被心喜歡或不喜歡的意圖或期望,因為色法不能去經驗。只有心可以去經驗對象;我們想要看到色塵,聽到聲音,聞到氣味,品嚐味道,碰觸可喜的有形物體,想要愉悅的感受可以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我們都希望每天都一直有愉悅的感受,無論是在任何時候透過感官經驗,或甚至只是在想像著的時候。

五蘊是執取的對象,在清淨道路裡有個比喻:色蘊就好比是一個餐盤,因為它能裝載著帶來幸福的食物。受蘊就像好比是餐盤上的食物。想蘊和行蘊就好比是調味烹煮美食的主廚和二廚。而識蘊就好比是享用食物的人。

心是領導者,它知道那個出現的對象。心和心所,也就是四個名蘊,必須一起生起,它們經驗同一個對象並且不能彼此分離。所有四個名蘊都必須一起生起,一個都不能少。在五蘊的界裡,色蘊是名蘊生起的條件。

我們研讀不同類型的心,為的是我們能夠精準地瞭解心的特徵和不同分類的依據。心可以依據四個本質來分類:善,不善,果報,和唯作。如果是依據三個群組來分類,就是善法,不善法和無記法。如果是依據根來分類就是無行,不需慫恿的;以及有行,需被慫恿的。或者另一個分類方式是美的心和不是美的心。這些分類清楚地告訴我們,心的多樣化是因為有不同的心所伴隨。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這些分類,這會是正念生起去覺知實相的一個條件,因此法可以被瞭解是無我的,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東西。它們只是名法和色法,每個法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特徵,一次只會有一個法是正念的對象。經由眼根出現的色塵是一個實相,聲音是另一個實相,氣味、味道和可碰觸的所緣都是不同的實相,都各有它們自己獨特的特徵。善心和無記心是不同的實相,也都各自有自己的特徵。

如果能對這些實相的特徵有更多的瞭解,就可以使正念生起直接覺知法,智慧可以瞭解出現的法的特徵。以這種方式,每個法的真實本質能逐一被瞭解。

問題

  1. 色法可以是美的法嗎?請解釋原因。
  2. 出生時沒有美心所伴隨的善報心,和出生時有美心所伴隨的善報心有什麼不同?
  3. 什麼類型的業會產生二因伴隨的結生心?
  4. 一個在出生時有二因伴隨的人和一個在出生時有三因伴隨的人有什麼區別?
  5. 一個人熟睡時候的心是美的心或不是美的心?

Topic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