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的来源

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经典语言称为巴利语。“巴利”是圣典或佛语的意思。巴利语属于古印度时代,印度中部一带地区的方言。这一带地区的中心是马嘎塔国。佛陀在世时,马嘎塔国的首都是王舍城。往北行是舍利弗的出生地那烂陀,后来在那里建成了那烂陀大学,玄奘大师就曾在此留学。再往北是阿首咖王时的首都巴嗒厘卜城,渡过了恒河则是韦沙离。往西北是佛陀入灭之地古西那拉,还有佛陀的出生地伦比尼、释迦国的咖毕喇瓦土城。佛陀一生主要行化于这一带地区,包括王舍城、沙瓦提城、高赏比、鹿野苑、菩提迦耶等。

 

佛陀在世时,佛陀所说的就是马嘎塔这一带的方言,亦即现在所说的巴利语(Pàëi-bhàsà)。在阿首咖王时期,首都虽然已经迁到了恒河南岸,但还是在马嘎塔国。当时这一带地区所使用的语言都叫马嘎底语(Màgadhã),即马嘎塔的方言。

 

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是当时马嘎塔国的首都;第二次结集是在恒河北岸的韦沙离城,是当时瓦基国的首都;第三次结集也是在马嘎塔国的首都巴嗒厘卜城。佛陀在世时的弘法区域,以及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和第三次结集都在这一带地区,当时所使用的语言就是现在所说的巴利语。

 

第三次结集之后,以马嘎底语为载体的佛教经典传到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虽然这些地区原来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表示对圣典的尊重,当地的长老僧人们不敢随意改变佛陀的语言,于是直接用马嘎底语来传诵经典。乃至到现在,当僧人们在诵经的时候,并不用自己的语言,而是用巴利语。

 

巴利语”是佛灭一千年左右才开始使用的名称,古代一直都叫“马嘎底语”(Magadha bhàsà),也叫Buddha-vacana,即佛陀的语言。因为语言经常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马嘎底语后来在印度失传了,但是这种语言至今仍然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被保留和使用着。现在上座部国家的僧人们平时并不是讲巴利语,这种语言只是用来记载和传诵圣典,所以叫做“圣典语”。圣典叫“巴利”(pàëi),于是记载圣典的语言就叫“巴利语”,巴利语的名称是这样来的。所以说,巴利语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佛经语言,以巴利语记载的三藏是现存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圣典。

 

到了佛灭五百至八百年,婆罗门教开始复兴,特别是到了笈多王朝,当时的国王信仰婆罗门教,把梵语当成国家统一的规范语言。那个时候,佛教既要与婆罗门教对抗,又受到国家王权的压力,于是,印度的僧人们开始将流传在各地各种语言版本的佛教经典逐渐改写成梵文,也就是用婆罗门的雅语来统一佛经用语。

 

学过梵文,又学过巴利语的人,就会发现这两种语言很相似,但它们还是有区别。巴利语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语言,它属于民众语,发音简单,语法不难,而且变化也很灵活。但是梵文不同,特别讲究发音、文法、音韵和格律等,比巴利语复杂得多,读起来也比较好听,有很多连读音。

 

佛教在中印度一带地区大概存在了1500年,但就整个印度来说,则存在了1600年到1700年,因为最后的一二百年只是在东印度一带地方苟延残喘罢了了。

 

Topic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