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教佛法的人一开始是教观息法 - 佛法线上讨论 (44)

为什么很多教佛法的人一开始是教观息法

2021-0224


问: 我想了解一下安那般那念,观息法。为什么那么多教佛法的人一开始是教观息法呢?

AS: 想要了解观息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事实上它就只是一个法。它和软硬冷热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我们只想了解安那般那念而不是了解现在这一刻正出现的法呢?当身体感官触到实相的那一刻,如果有智慧生起就可以是安那般那念去觉知到呼吸,但不会是刻意用意志力去觉知到的。当呼吸碰触到身体感官也就是身净色的时候,跟我们现在任何的碰触有什么不同吗?

当智慧生起的时候是不会刻意去选择任何对象的。呼吸就和其它感官去经验的色法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觉知呼吸的真相就和觉知其它身体感官碰触的色法是一样的。

呼吸是处 (ayatana) 吗?

问: 是的。

AS: 呼吸是界 (dhatu) 吗?

问: 是的。

AS: 呼吸是四圣谛吗?

问: 是的。

AS: 呼吸是第一圣谛“苦”, 它生起就灭去。行法的生灭非常快速,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挑选一个对象培养智慧,现在正在出现的法就可以在现在被了解。

问: 您提过心一次只能经验一个对象,请问这是心的功能吗?

AS: 心一次只会有一个对象被经验的原因是当心生起的时候一定会有至少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其中一个心所是一境性心所,它的功能就是让心一次只会专注一个对象。。

现在我们对佛陀教导的了解已经是很高程度了吗?

问: 只是刚开始了解真相但还没有达到真正直接经验法的程度。

AS: 在达到直接经验法的这个过程会慢慢熟悉只是法没有我。任何一刻有智慧生起的时刻就是智慧的累积。

J: 很多教佛法的人会先开始教观息法,那是因为每个人对观息法的了解不全然是正确的。很多人会把《清净道论》当作是指导手册去作练习,这显示了对佛陀的教导并没有正确的了解,没有真正了解这些因缘和合的法。无论是《清净道论》或其它经典提及安那般那念时,那都是在描述法,而不是在指示应该要怎么作。

安那般那念是善,它的因缘条件是过去曾经的累积以及真的知道善的价值。很多人会认为佛陀自己就有在练观息法就认为佛陀因此鼓励人们练习观息法。事实上佛陀为了不同累积的人能够了解佛法,因此他因材施教解释说明了所有各种形式的法。

另外一点人们会经常误解的是,人们会认为观息法的培养需要非常高度的专注,因此就误认为这样的专注是有助于内观智慧的建立。但这其实没有了解到培养内观智慧时所需要的因缘条件是什么。

S: 心智的培育与成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观智慧的培养,另一种是奢摩它的培养。呼吸可以是奢摩它的对象也可以是内观智慧的对象。奢摩它是平静的培养,当它的对象是呼吸时,呼吸是概念不是实相。如果是要刻意借由呼吸来培养平静,这个动机一开始就不是善的了。

生活中去思考死亡那一刻随时会来临,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或者是有些人会思考我们所认为很多很重要的事都只是呼吸的瞬间片刻而已,如果没有呼吸就没有机会再聆听佛法。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思慧就自然会带来平静,这就是平静生起的条件,不用刻意去作什么来培养平静。

当内观智慧的对象是呼吸时,它指的是实相,就不是传统上说的吸气和吐气的这些概念。当人们去观察呼吸的进出时,并不是真的觉知到呼吸,不是正确了解身念住真正的意思。呼吸是非常细微的,呼吸是心生色 (源于心的色法) ,几乎每一刻都会有 (除了双五识) ,生起立即就灭去,跟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呼吸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是不同的。

心生色那个土元素细微的软硬和当我们碰触到枕头时的软,那个软或硬都是土元素的特征,生起就灭了,没有什么重要的。

第一圣谛苦圣谛指的是所有因缘和合的法,包括呼吸 (心生色) 也是生起就灭去,不可能带来任何的满足。一整天中我们执取于不同的实相,无论是呼吸或是想要去看去听去尝等等感官上愉悦的经验,但并没有了解到这些法都是无我无常的特质。

需要很多的耐心去了解佛法,才能逐渐放掉那些很细微的贪爱。这些不善的累积就像是我们背着一个很重的包袱,这个包袱愈来愈沉重,但是因为智慧的累积逐渐了解法的真相,这个沉重的包袱才能够慢慢被卸下来。

AS: 不管生起的是善还是不善,如果没有智慧去了解也是没有用的。没有智慧谁可以真正正确建立奢摩它呢?内观的智慧能够了解轮回的危险,奢摩它的智慧可以看到贪爱的危险,可以看到甚至是很细微的贪爱也不会有平静。


Topic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