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现在(21)

第二十一章 美和不是美

心和心所可以分为美和不是美的,美的法不仅包括了善的法,也包括了善的果报和阿罗汉美的大唯作心。

法如果不是美的,就归类为不是美的法。不是美的法不仅包括不善心,不善心所,也包括没有美心所伴随的心和心所。因此,当心按相应法分类时,心可以依伴随的美或不是美的心所而多样化。这表示心可以被分类为有美根伴随的心或没有美根伴随的心,有美根伴随会使心是美的。因此,美心与不是美的心是取决于什么类型的根伴随。有美的根伴随的心称为美心,没有美的根伴随的心称为不是美的心。

当我们学习究竟法的时候,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因和果。如果清楚地了解因和果,我们就不会对美的法和不是美的法有所误解。

不善心会与不善心所贪、瞋、痴一起生起,因此很明显的,它们并不是美心。

眼识不能与贪、瞋、痴或其它美的心所一起生起。眼识只会有七个心所伴随一起生起:触心所,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专注心所,命根心所,作意心所。这七个心所是遍一切心心所,它们必须和每一个心一起生起,无论是不善心,善心,果报心,或唯作心,以及任何其它方式分类的心,都一定至少会有这七个心所伴随一起生起。还有六个杂心所,它们并不会跟每一个心一起生起,可以是心的四个本质之一。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和六个杂心所一起被称为通一切心所。当通一切心所和不善心一起生起时,它们就是不善的;当通一切心所和善心一起生起时,它们就是善的。不善心所只会跟不善心一起生起,美心所只会跟美心一起生起。

眼识是果报心,它只会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会伴随一起生起,不会是美心所或不善心所。因此,眼识不是美的心但也不是不善心。

学习佛法时,我们应该正确地了解不善法和不是美的法的区别。不善法是一种低劣,低等级,危险的实相。它们是产生令人不愉悦和悲伤结果的因。不是美的法是指没有美心所伴随的心和心所。佛陀根据实相的真实特征,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面向来教导佛法。当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详细地研究实相的特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们。如之前所提,佛法可分为三大类,即善法、不善法和无记法。我们应该要知道,善法是善报产生的原因;不善法是不善报产生的原因;无记法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的法。无记法是果报心和果报心所,唯作心和唯作心所,色法和涅槃。因此,无记法不仅包括果报心和果报心所,唯作心和唯作心所,也还包括究竟法分类中的色法和涅槃。色法和涅槃没有善或不善,因为它们不是心或心所。因此,所有四个究竟法都可以分为这三类。但当法是根据心的本质分为四类时,指的是心和心所而已。

心和心所根据本质可以分类为美的和不是美的:
  • 不善心和不善心所:不是美的法
  • 善心和善心所:美的法
  • 果报心和唯作心:没有美心所伴随,不是美的法
  • 果报心和唯作心:有美心所伴随,美的法
眼识是善的果报或不善的果报,都只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一样,只会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伴随。因此,双五识不属于美的心。此外,除了双五识之外,还有其它的心也不是美的心。

有些善报心没有美的根伴随,有些有美的根伴随。日常生活中生起的每一个心都是不同的。再出生在人间与再出生在恶趣的结生心是不同的,它们是由不同的业所产生的结果。如果结生心是不善的果报,那么就会是一个不快乐的再出生,是不善业的结果。不善果报的结生心会在地狱界,饿鬼界,阿修罗界或畜牲界再出生。在人间或在任何一个天人界的再出生都是善报心的结果;再出生在这些界是一个快乐的再出生,是善业的结果。

在人间的再出生是善的果报,但有不同程度的善因会产生不同的善报。那些从出生就有残疾的人是非常虚弱善业的结果,没有无贪、无瞋和智慧这些美心所伴随。对于先天有残疾的人来说,由于善业是非常虚弱的,因此不善的业因就有机会使得他在出生的时候就受到残疾的困扰。

对于先天没有残疾困扰的人来说,他们出生在许多不同的环境里:比如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些家庭贫穷,有些家庭富裕;有些有不同的社会阶级地位,有些家里侍从或同伴数目多寡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由于善业强度的不同导致结生心执行再出生的结果也不同。如果善业是由比较弱的智慧或根本没有智慧伴随时,结生心就只会有无贪,无瞋两个美根,而那个人的那一世是二因,他的再出生只会有二个美的根伴随,但没有智慧。因此在那一生中,他既不能修得禅定,也无法开悟。

如果一个人的再出生是有智慧伴随,那么他有三因,也就是有三个美心所,无贪,无瞋,无痴或是智慧伴随。当这个人在聆听佛法时,他能够思考并理解佛法。如果他发展奢摩它,也许可以在那一世达到禅定的阶段。又或者他可以发展内观智慧,如果累积了适当正确的条件,他可以在那一世证得四圣谛。不管怎样,我们不应该忽视智慧的发展。可能有人天生就有三个美根心所伴随,并且已经累积了念和智慧,但如果他忽略了发展善或聆听佛法,他只能精通世俗的知识。如果不去发展内观智慧,就没办法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

过去的前世里,人们可能对佛法很有兴趣,他们可能研读过佛法,也可能曾经是比丘或比丘尼。然而,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众,每个人都应该要发展智慧。没有人可以知道会是在身为一个比丘或是在家众的状态下证悟。我们必须知道实相生起时的特征,必须不断地发展培养智慧,一世接着一世,直到在某一世某一刻时,智慧可以敏锐到穿透法的本质而了解四圣谛。

也许有人过去曾经对佛法感兴趣,全心投入研读佛法,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但人们永远不应忘记,只要还没有证悟,累积的污染杂质就有可能导致人们离开正道,误入歧途。污染杂质是如此的顽固,如此的强大,它们可以导致人们忽略善而去沈溺于不善。有人可能天生就有三因,也就是天生就有无贪,无瞋和智慧伴随,但如果忽略不去聆听佛法,不去仔细思考佛法,没有觉知了解实相,那么在那一生中,智慧就不会有任何发展。如果一个人出生时有三因伴随,但却浪费了那一世没有去培养发展智慧,这是令人遗憾的。

不能确定是哪个业会成熟导致下一个生命的结生心生起。也许是不善果报心执行再出生在恶趣,或者是无根善报心执行再出生,使一个人天生就会有残疾,或者是二因果报心执行再出生在善趣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出生时就不会有智慧伴随,那么他在那一生就没办法发展智慧达到体证四圣谛,达到开悟的程度。但仍然应该要坚持于智慧的发展,不去忽略累积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才能够增长,变得敏锐。

当结生心是美的心,有分心也会是美的心。因此,出生的人如果结生心不是无根的善报心,那么就不会是先天残疾,在熟睡时会是美的有分心。如果出生时是有无贪和无瞋伴随,有分心也会和结生心一样是无贪和无瞋伴随的心。如果出生时是有无贪,无瞋和智慧伴随,有分心也会是有三因的。当我们熟睡的时候,污染杂质不会生起,不会有喜欢或不喜欢,因为在熟睡时不会经由感官根门去经验任何对象,我们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没有经由身体感官去经验;我们熟睡时也没有去思考不同的主题。但当我们醒来时,一天中会有许多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生起,通常这是由不同类型的不善心导致。当我们清醒的时候,有更多不美的心生起,而不是善心。眼识生起,透过眼根看到的只是一瞬间,紧接着三个心之后就有速行心很快生灭七次。因此,速行心生灭七次比眼识只执行一次去看的功能次数多的多,很多的不善会从这一刻累积到下一刻,日复一日地。因此,我们在研读佛陀详细讲解佛法时,不应该忽视正见发展的重要性。佛陀详细阐明哪些心是美的,哪些心不是美的。

问:请问阿罗汉还有不是美的心吗?

答:是的,有。

问:那么阿罗汉有不善心吗?

答:没有。

阿罗汉还是有不是美的心,但没有不善心。对于阿罗汉来说,比如眼识或耳识生起时,并不是美的心,但他不会再有不善心或善心了。

一共有五十二个心所: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六个杂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和二十五个美心所。

对美和不美的法的特征有正确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巴利文中的“sobhana”经常被翻译成“美的”,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误解。人们可能会认为一切美丽或愉快的事物就是美。比如人们可能会认为舒服的身体感受是美的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要仔细去思考舒服的身体感受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如之前所提过的,感受可以分为五类:
  • 愉悦的心理感受
  • 不愉悦的心理感受
  • 中性的感受
  • 舒服的身体感受
  • 不舒服的身体感受
舒服的身体感受伴随善的果报身识,经验的是一个可喜的触所缘,但身识并没有美心所伴随,比如无贪,无瞋或智慧。因此,舒服的身体感受这个实相并不是美的法。如果我们不正确的理解每个法的真正意义时,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我们应该正确地知道哪一个法是美的,哪一个法不是美的。色法不能是美的法,色法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法,它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它也不会有慈、悲、喜、舍或任何其它的美心所伴随。只有心和心所可以是美的或不是美的。色法可以是一个让心生起去喜欢或不喜欢的条件,但色法本身是无记法。色法没办法知道心喜欢或不喜欢它。色法本身并没有被心喜欢或不喜欢的意图或期望,因为色法不能去经验。只有心可以去经验对象;我们想要看到色尘,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品尝味道,碰触可喜的有形物体,想要愉悦的感受可以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我们都希望每天都一直有愉悦的感受,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透过感官经验,或甚至只是在想像著的时候。

五蕴是执取的对象,在清净道路里有个比喻:色蕴就好比是一个餐盘,因为它能装载着带来幸福的食物。受蕴就像好比是餐盘上的食物。想蕴和行蕴就好比是调味烹煮美食的主厨和二厨。而识蕴就好比是享用食物的人。

心是领导者,它知道那个出现的对象。心和心所,也就是四个名蕴,必须一起生起,它们经验同一个对象并且不能彼此分离。所有四个名蕴都必须一起生起,一个都不能少。在五蕴的界里,色蕴是名蕴生起的条件。

我们研读不同类型的心,为的是我们能够精准地了解心的特征和不同分类的依据。心可以依据四个本质来分类:善,不善,果报,和唯作。如果是依据三个群组来分类,就是善法,不善法和无记法。如果是依据根来分类就是无行,不需怂恿的;以及有行,需被怂恿的。或者另一个分类方式是美的心和不是美的心。这些分类清楚地告诉我们,心的多样化是因为有不同的心所伴随。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些分类,这会是正念生起去觉知实相的一个条件,因此法可以被了解是无我的,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它们只是名法和色法,每个法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次只会有一个法是正念的对象。经由眼根出现的色尘是一个实相,声音是另一个实相,气味、味道和可碰触的所缘都是不同的实相,都各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特征。善心和无记心是不同的实相,也都各自有自己的特征。

如果能对这些实相的特征有更多的了解,就可以使正念生起直接觉知法,智慧可以了解出现的法的特征。以这种方式,每个法的真实本质能逐一被了解。

问题

1.色法可以是美的法吗?请解释原因。

2.出生时没有美心所伴随的善报心,和出生时有美心所伴随的善报心有什么不同?

3.什么类型的业会产生二因伴随的结生心?

4.一个在出生时有二因伴随的人和一个在出生时有三因伴随的人有什么区别?

5.一个人熟睡时候的心是美的心或不是美的心?

Topic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