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線上討論
415  慈愛的特徵 - 佛法線上討論(47)

慈愛的特徵

2021-0317


問: 請問為什麼“悲憫”不包含在十個波羅蜜之一?

S: 每當悲憫心生起時,也一定會有慈愛一起。慈愛 (metta) 的對象是任何的有情眾生 ; 悲憫 (karuna) 的對象是遭受苦難的有情眾生 ; 隨喜 (mudita) 是欣喜於他人的成就和幸福。隨著慈愛的累積增強,它會成為悲憫和隨喜生起的條件。但並不是因為別人悲傷,你跟著悲傷就是悲憫,悲憫本身是善的。

J: 雖然悲憫不在十個波羅蜜裡,但任何善的累積都可以支助智慧的培養,沒有哪個善比較重要的差別。波羅蜜是佛陀在證悟之前,當他還是菩薩的時候所累積的完美優良美德。雖然有不同種類的波羅蜜,但我們不需要特地選擇某一種波羅蜜去建立。

S: 所有的善都可以支助智慧的累積,智慧也會成為所有的善生起的因緣條件。

AS: 只有真的瞭解真相是什麼,才能有更純淨更高層級的慈愛。當真的瞭解慈愛的真實本質,瞭解到慈愛也不是我,就自然而然會降低對要有更多慈愛的執取,這自然有利於對慈愛的發展。

慈愛生起的因緣條件是什麼?

問: 必須要有有情的對象,覺知和智慧。

S: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慈愛是哪個心所,以及有哪些美的心所會和善一起生起。如果現在生起的是善心,有些美的心所一定會一起生起,但並不一定有智慧。

慈愛是不瞋心所,不瞋心所是美的,它會和每一個美的心一起生起 (美的心指的不只是善心也包含善的果報心和阿羅漢的大唯作心) 。

美的心生起時,一定會有十九種遍一切美心所一起伴隨。比如覺知會和每一刻美的心一起生起,覺知不會忘記什麼是善的,它可以守衛善 ; “信”可以純淨心和心所 ; “慚”會對不善感到羞慚 ; “愧”對不善法的危險感到害怕 ; “無貪”是不執取,還有其它不同種類的心所。所以慈愛或悲憫生起時,一定會有這十九個心所伴隨一起生起。

從來沒聽過佛法的人也許會有過去累積的習性或所受的教育而去行善,但不一定可以有智慧瞭解善法的真實本質。

問: 慈愛的對象是有情眾生,但法是無我的,有情是概念。請問有智慧瞭解對象是無我的,和沒有智慧瞭解對象是無我的,這兩者之間的慈愛有不同嗎?

AS: 慈愛生起的那一刻有智慧嗎?還是慈愛生起時一定有智慧呢?

問: 不一定。

AS: 所以其實大都是有慈愛生起但不一定有智慧伴隨。如果有智慧生起,智慧執行的功能是瞭解出現的法的特徵。慈愛也是發展奢摩它的對象之一,但這種程度的智慧可以分辨善和不善,但沒辦法瞭解慈愛是無我的,這不是八正道的智慧。

J: 慈愛的特徵是為對方的利益著想,不傷害他們。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免於危險的,其它的有情眾生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有沒有聽過佛法有沒有智慧,慈愛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有智慧伴隨的慈愛是更純淨更高層級的,因為它不會被潛在的邪見影響。

問: 那麼如果從來沒有聽過佛法也是可以培養善,但就沒有機會培養智慧嗎?

V: 智慧可以分為兩種:可以分辨善與不善的智慧,另一種是能夠知道善與不善都是法的智慧。奢摩它的智慧可以分辨善與不善,知道不善的危險,想要避開壓抑不善,但不會是出世間的智慧對無我意義的瞭解。有些佛陀時期禪定能力很高的人,聽到佛法不見得能開悟,因為對法是無我的瞭解還不夠。但對於從來沒有禪定能力的人,如果曾經累積過對法無我的瞭解,他也有可能一聽就開悟。

問: 奢摩它的智慧是知道不善的危險,然後去壓抑避免不善。但一般沒有在練奢摩它的人,他們也知道不善是不好的,也會想去壓抑避免不善。請問有什麼不同?

V: 一般人去避免不善不見得是智慧真的瞭解不善的危險,有可能是聽到“惡有惡報”產生的害怕,考慮到自己有不善的後果才想避免不善。這和奢摩它有智慧伴隨的善心是不同的。

Date 13 Sep 2022

article-tw/topic/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