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3  五蘊皆空
佛法中的五蘊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五蘊解釋起來,都可以各自成爲一篇精奧的佛法,而其中所包涵的佛理,又是互相的關聯。

佛祖把世間萬物,分爲有知覺的精神現象,和沒有知覺的物質現象。對所有沒有知覺的物質現象,稱之爲‘色蘊’。而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就是有感受、有靈知的法相。生命由五蘊組成,在阿毘達摩論藏經典中,對五蘊有詳細的講解。在此僅作個人一個佛法初學者的所體悟。

色,不單是指所有看得見顔色的東西,其他看不見、但它又確實真真的存在,而又沒有知覺的東西,也稱爲‘色’,在色蘊的二十八色相中,最容易爲人所感受到的,就是顔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肉體接觸到的涼、熱、軟、硬、鬆、緊等等,這些都是沒有知覺的色相。

看不見的東西,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呢?知道有色相的存在是出於心的感知,心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去了解到各種色相的存在。在接觸到“色”之後的感到舒適不舒適,和心裡的喜歡不喜歡、或是帶有中性的感受,就是"受蘊“

想蘊,在佛法中,想蘊的性能是記住,記住看見的東西,記住聽見的聲音,把所有知道的都記下來,吃錯東西會拉肚子,想蘊會把那東西記起來,新認識了一個朋友,想蘊也會把那朋友的名字記住,認住和記住就是想蘊的功能。

行蘊的任務是造作,眼睛看到一幅圖畫,想蘊就從那圖畫上的各種顔色組成的圖案,記起那圖案上畫的是一個熟人的肖像,行蘊就會從這個熟人的肖像,聯想到這個人的個性、家庭、歷史……等等,回憶到以前和這個人在一起的好處,就生出歡悅的感覺,但記起曾經被這個人欺騙,就覺得生氣起來。這個接觸到事物,就加油加醬聯想起來,結果生出又喜又悲、又愛又恨……各種在識心接觸到目標(所緣)後心裡的加工造作的心,就是行蘊。

因此,見到同一幅的圖畫,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各有各不同的感覺,因此也可以證明,眼睛的任務只是看,但看見了目標以後高興的感受所或不高興的感受是受蘊,然後再生起的善心念或惡心念是行蘊。同樣的道理,同一首歌,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同一盤菜,有的人吃了讚不絕口,有的人嘗了就皺起眉頭,就是因爲各人的受蘊與行蘊的不同。而這些對事對物不同的反應感受,就關係到一個人的個性涵養。

識蘊,是知道各種情緒的心,有精神、感知、領悟、知識的意義,但不是智慧的了解。識蘊包含的心相,有善心、有惡心、貪婪心、瞋恚心,愚癡心、慈悲心……,總共八十九,或一二一樣的心。這些各種各樣的心相,支配了衆生一生中的喜怒哀樂,行善作惡,就是識蘊的功能。

五蘊皆空。空,不是空空如也,什麽也沒有的空,佛法中的空,指的是諸法的生滅無常,不受控制,與無我相。

世間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我們的心,不停的在東想西想,上一個念頭和現在的這個念頭就不一樣,下一個念頭會想什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也不能夠控制心不要亂思亂想。生氣的時候,臉色很難看,我們不能控制使自己不要生氣,明明知道貪心不好,但是貪念浮起來時,得到就高興,得不到就傷心,貪念也不能控制叫它不要生。

佛祖說,心不能控制,不受束縛,但是可以通過訓練來認識各種心的實相,佛祖也教我們怎樣的來訓練我們的心,也就是教我們認清事物的本相實質,慢慢從無明癡迷中醒悟過來。

五蘊皆空,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要透徹的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就必需認真的研習佛經。佛祖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教導了我們認清五蘊皆空的法門,這些教義,即使是以今天的科學來求證,也都證明佛的教言是正確的、是超越時空的真理。

永遠都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在黑暗中,或是會覺得在黑暗中也沒有什麼不好。除非是他有緣的見到了亮光,才知道世上真的有光明的存在。沒有研讀過佛法的人,也不知道其實自己每天都生活在佛法中。

如果要問我,學佛了多年,有什麽進展,什麽心得?

我只能說,我只是由不知道自己是在黑暗中,到今天已知道了自己原來都是在黑暗中,與幸運的看到了遠處的曙光。

 

Date 1 Jun 2012

article-tw/topi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