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
262  究竟法 現在(4)
第四章 究竟法三:涅槃

涅槃是另一種究竟法。佛陀稱這個法為涅槃,因為它是貪愛,渴求的結束。涅槃這個究竟法就是第三聖諦,苦的止息。心,心所和色法是苦,因為它們是無常的,生起就滅去了。貪愛應該要被根除,只有這樣苦才能結束。貪愛是苦生起的根源,也是五蘊生起的原因。貪愛是可以被完全根除的,透過智慧的培養,可以瞭解心,心所和色法這些瞬間生滅的實相的特徵。當智慧發展到實際經驗涅槃時,對心,心所和色法的錯誤見解和執取就可以被逐漸完全根除。涅槃是實相,是苦的止息。涅槃是究竟法,是一個可以被清楚知道的法。

涅槃可以分為兩類:

有餘涅槃:還有五蘊繼續的涅槃

無餘涅槃:不再有五蘊繼續的涅槃

五蘊包括心,心所和色法。有餘涅槃指的是所有的汙染雜質都已經根除了,但還是有五蘊持續地生滅。至於無餘涅槃指的是最後的五蘊滅去後,就不再有五蘊生起了,也就是大般涅槃,阿羅漢的過世。因此,有兩類涅槃。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那時是有餘涅槃。佛陀徹底的根除了所有的汙染雜質,所以那些不善的心所已經永遠不會再生起。然而,還是有五蘊的存在,那些沒有伴隨著汙染雜質的心,心所和色法還是接續的生起和滅去直到大般涅槃。

我們在如是語經上卷.二集第二品裡讀到佛陀對比丘說的話:

世尊說此:…諸比丘!有餘依涅槃界為何?

諸比丘!於此處應供之比丘已盡漏,住於〔梵行〕,辨應作之事,捨負重擔,證得自義,以盡有結,依正智而解脫。彼五根安立,無傷彼事,故經驗喜與不喜,能感樂與苦。彼為滅貪、滅瞋、滅痴者,諸比丘!說彼為有餘依涅槃界。

無餘涅槃指的是沒有五蘊繼續存在的涅槃。當佛陀在娑羅雙樹下入滅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有五蘊的生起,這是再出生的結束,自此之後生死輪迴之苦停止。

開悟總共有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汙染雜質被根除。依據修道次第可以分為第一果,又稱為須陀洹,是證得第一果位的聖人。第二果,又稱為斯陀含,是證得第二果位的聖人。第三果,又稱為阿那含,是證得第三果位的聖人。這些聖人都還被稱為學習者,因為他們必須繼續培養更高程度的智慧以根除仍然存在的汙染雜質。第四果,又稱為阿羅漢,不再是學習者,因為他已經完全根除了所有的汙染雜質,他已經達到了完美,已經不再需要去建立更高的智慧。

涅槃這個究竟法有三個特徵:



無相

無願;無欲

涅槃之所以被稱為空,是因為它缺乏任何生滅法。涅槃被稱為無相,是因為它没有任何生滅法的記號或特徵。涅槃被稱為無願,無欲,是因為它没有任何欲望的基礎,它不是生起滅去的法。

當一個人的智慧發展到即將開悟的程度時,他能瞭解那時出現的法是無常,苦或無我的。但這三個特徵中一次只會有一個特徵被穿透瞭解。當他達到涅槃時,他的解脱會有三個不同的方式,這取決於在開悟的過程中,穿透瞭解的是哪一個生滅法的特徵。當他穿透瞭解的是無常,他體證四聖諦是經由無相的解脫。當他穿透瞭解到的是苦,他體證四聖諦是經由無欲求的解脫。當他穿透理解到的是無我,他體證四聖諦是經由空的解脫。

關於這三種解脫的方式,可以辨別出它們四個不同的面貌:

佔優勢的: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常的,那麼無相的解脫是佔優勢的。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苦的,那麼無欲的解脱是佔優勢的。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我的,那麼空的解脱是佔優勢的。

堅定的: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常的,心經由無相的解脫而堅定。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苦的,心經由無欲的解脫而堅定。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我的,心經由空的解脫而堅定。

傾向引導的: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常的,心是被無相解脱的傾向所引導。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苦的,心是被無欲解脱的傾向所引導。當一個人瞭解到法是無我的,心是被空的解脫所引導。

在解脫達到涅槃的那一刻:當一個人瞭解到無常的面向時,心被無相解脱的影響帶領達到涅槃。當一個人瞭解到苦的面向時,心被無欲解脱的影響帶領達到涅槃。當一個人瞭解到無我的面向時,心被空解脱的影響帶領達到涅槃。
Date 16 Jan 2021

article-tw/topic/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