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法 现在(27)

第二十七章 奢摩它的建立

奢摩它或禅定并不是仅靠发展专注就能达成。专注是一个法,它专注于一个对象,它也称为一境性心所,它伴随每一刻的心一起生起,是遍一切心心所。当心经验同一个所缘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一境性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定。它会牢牢固定在一个对象上。伴随不善心的一境性心所是邪定,伴随善心的一境性心所则不是邪定。

如果人们试图要透过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个对象上,如果那个时刻的心并没有智慧伴随,那就是邪定。在这样的时刻,是贪爱执著于把心固定在一个对象上。如果智慧没有生起,就无法知道贪根心和善心之间的不同。贪根心和欲界善心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感受心所伴随。贪根心有八种类型,四种有中性的感受伴随,四种有愉悦的感受伴随。至于八种类型的欲界善心,四种有中性的感受伴随,另外四种有愉悦的感受伴随。如果是中性的感受,心既不是愉悦的也不是不愉悦的,它是不受情绪干扰的。如果是有愉悦的感受伴随,心是快乐和欣喜的。当中性的感受或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很难辨识出那是贪根心还是善心。

贪根心和欲界善心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心:八种类型的贪根心有不善心所伴随,其中四种有邪见伴随。而八种类型的欲界善心有美心所伴随,其中四种有智慧伴随。当邪见的特征出现时,很明显的是贪根心,而不是善心。当智慧的特征出现时,很明显的是有善心而不是贪根心。因此,邪见和智慧的特征在贪根心和欲界善心之间是非常不同的。想要发展奢摩它的人应该要知道贪根心和欲界善心之间的区别,否则很可能会沉迷于专注。那么就会是邪定,没有智慧伴随。

那些会试着去培养专注的人,通常他们会希望心不要被干扰,不要对日常生活的事感到焦虑和忧心。他们对于将心牢牢地固定在一个对象上感到满足,但却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想要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时,那一刻其实并不是生起有智慧相应的欲界善心。

奢摩它的发展其实就是发展有智慧伴随的善心。当人们要发展奢摩它之前,必须要先看到不善的危险,也就是要先看到贪和瞋的危险。当担心或焦虑出现时,他不应该仅仅只是看到瞋的不利,如果不知道不善污染杂质是什么,就没办法看到贪的危险,那么就无法发展奢摩它。发展奢摩它的人应该要诚实,他应该要有智慧看到贪的危险,应该要能区分贪根心和有智慧伴随的善心之间的不同。然后才能发展出有智慧伴随的善心,才能进一步在发展平静的时候不再有不善心生起阻碍,他就可以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禅定阶段。第一阶段的禅定心有五禅支伴随:寻、伺、喜、乐和一境性。

要发展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并能成为色界善心生起的根基是很不容易的。想要获得禅定的人不能存在着让他无法达成的阻碍,否则即使去发展奢摩它或内观智慧也无法达到禅定或开悟。对于可以发展奢摩它达到禅定,或发展内观智慧达到开悟的人来说,必须有以下的条件:

1.他不应该有出生时果报的阻碍,也就是说,他出生时结生心要有智慧伴随(有慧根),也就是有三个美根:无贪、无瞋和智慧伴随结生心出生。

2.他不应该有极重恶业的阻碍,也就是说,他不应该犯下任何一项的无间业。这些极重恶业会阻碍再出生于天界以及道心和果心的生起。这五种极重业力为:弑父,弑母,杀害阿罗汉,伤害佛陀以及造成僧团分裂。

3.他不应该有任何“命定邪见”的阻碍,比如否定业报,否定因果,否定业的效力,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有些人出生时的结生心可能是有着三个美根:无贪,无瞋,以及智慧伴随,但他还是有可能会贪爱沈迷于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可碰触到的各种东西,因此他可能没办法看到这些感官对象的危险,那他就不会倾向于透过持戒和发展奢摩它来消除对感官对象的沈迷。因此,要发展奢摩它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的阶段绝非易事。如果有人错误地把贪根心当作是善心,他也许会认为当他看到了地狱,天堂的景象,或看到不同地方发生的事,会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禅定的阶段。

奢摩它的发展是很精细复杂的,因此应该仔细研究才能够对奢摩它有正确的了解。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听、闻、尝、碰触或思考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知道不善心会比善心在一天中更常生起。一天或一个月中,只有极少数的时刻会有善心生起去布施或持戒。能够看到不善危险的人会倾向于发展善。当没有机会布施或持戒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从不善中暂时解脱的平静,那是一种奢摩它程度的善。即使人们不能达到禅定的阶段,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平静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抑制污染杂质使心高度平静,不会生起不善,那么就需要有智慧了解如何让在经验感官对象或思考的时候让心可以变得平静,暂时没有污染杂质生起。如果不是透过智慧的发展,善心就不会生起。

关于奢摩它的发展,也就是发展平静的善心,摒弃不善,有四十个特定的冥想主题,称为四十业处。这些主题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食厌想,四界分别,四无量和一分别(无色界)。

十遍处

1.地遍:透过只对土冥想的方式;

2.水遍:透过只对水冥想的方式;

3.火遍:透过只对火冥想的方式;

4.风遍:透过只对风冥想的方式;

5.青遍:透过只对蓝色冥想的方式;

6.黄遍:透过只对黄色冥想的方式;

7.红遍:透过只对红色冥想的方式;

8.白遍:透过只对白色冥想的方式;

9.光明遍:透过只对光冥想的方式;

10.虚空遍:透过只对空间冥想的方式。

只关注地遍的心是善还是不善?如果专注在地遍的时候没有智慧生起,那个时候只是不善心,欲求去想着或能专注于地遍上。

当智慧生起时,去冥想地遍的心就会是善心。智慧可以知道所有物质现象都不可能缺乏土元素,所有人们所贪爱或渴望的东西其实也仅只是土元素。这样的了解是抑制贪爱生起的条件。

冥想地遍时要一直保持善心是很困难的,因为当所缘撞击到任何一个感官或意门时,人们很快就会被干扰。因此,如果有人想发展奢摩它,使善心在平静中慢慢稳固,摒除不善,他需要待在一个安静,不受人打扰的地方。应该要用平滑的黏土,以圆形的形式,没有缺陷,完美地制作成地遍圆盘,这才是适合冥想的对象。否则心会倾向于对外观的贪爱。当看着地遍圆盘并且有正确见解地去沉思冥想,那个时刻会有智慧伴随善心,是真正的平静。他应该一直看着地遍圆盘才能提醒自己只对地遍冥想,而不是其它的对象。

事实上,要保持平静的善心一直专注在地遍而没有任何不善是很困难的。清净道论提到,“遍处”不应太小,也不应太大,不应太远也不应太近,不应放置得太高或太低。寻心所是发展禅定时不可欠缺的。寻心所会和有智慧伴随的善心一起生起,它会去触击地遍。当人们闭着眼睛或张开眼睛时,要能持续没有不善心的干扰打断,因此地遍的取相才可以经由意门出现。当人们发展出这种地遍的取相时就会和张开眼去看的时候一样的清晰。即使是出生时有三个美根伴随的人,他们可能也没办法达到这种禅相的取相。这只有在有智慧伴随的善心已经牢牢地建立时才会出现。当这种取相出现时,此时人们尚未达到近行定的阶段。

当发展有智慧伴随的善心时,要守护住取相并增加平静是不容易的。根据清净道论,当五盖(扰乱和压迫心的不善法)被成功地持续抑制时,平静能更牢固地建立,然后地遍的似相出现。似相会比上个阶段的取相更纯净更清晰。在那个时刻,有智慧伴随的善心更平静地被建立,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被称为近行定是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安止定的阶段,安止定也就是心可以牢牢地固定在该对象,在安止定时刻,初禅阶段的禅定心生起。

透过发展有智慧伴随的善心,禅修者应该守护那个已经达到近行定的似相,这样平静才可以进一步达到安止定的阶段,初禅阶段的禅定心就会生起。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应该守护似相,就好像是守护着转轮王尚未出生的胎儿。他应该避免不利于平静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1.他应该避免在还没出现取相,也不会出现取相,以及已经出现的取相会容易消失的地方居住。

2.他不应该离托钵处太远或太近,不应该在很难获得布施食物或食物不足够的地方居住。

3.他应该避免不适当的谈话内容,这并不利于智慧的发展,会导致取相消失。

4.他应该避免和那些充满污染和从事不善的人亲近,因为那会使他被不纯净的心干扰。

5.他应该避免吃不适当的食物,因为那会让他生病。

6.他应该避免不适当的气候,因为那会让他生病。

7.他应该避免不适当的姿势,因为那会影响他的专心。

如果他已经回避这些不适当的条件并培养出对应的适当条件后,但安止定却还没生起,他应该继续以下列十种有利的技巧帮助他达成安止定:

1.他应该保持基本的洁净,比如身体,衣服和住处。

2.他应该保持五根的平衡: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例如,信根和慧根应该要平衡,精进根和定根应该要平衡。它们都必须透过念根来达成平衡。

3.他需要有技巧来守护取相。

4.他应该在心需被策励时去策励心。

5.他应该在心需被抑制时去抑制心。

6.他应该在心需被鼓励时去鼓励心。

7.他应该在心需要平等的看待时以平等看待。

8.他应该回避不专注的人。

9.他应该亲近专注的人。

10.他应该要更倾向并坚定地依靠那些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的事物。

如果没有熟练这十种安止技巧,智慧伴随的善心就无法坚固地建立达到安止定的阶段,也就是色界初禅心的阶段。但如果他具备这些技巧,禅定心就可以生起。

禅定心是更高层次的心,是暂时从欲界不善解脱。在意门过程达到禅定阶段时,以下的心会依序相继生起:
  • 有分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果报心
  • 有分振动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果报心。
  • 有分断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果报心。
  • 意门转向心:无根唯作心。
  • 遍作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
  • 近行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类型)。
  • 随顺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类型)。
  • 种性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和遍作心同一类型)。
  • 初禅善心:色界善心。
  • 有分心:有智慧伴随的欲界果报心。
当达到初禅阶段时,只会有一个刹那是色界善心,然而当禅定技巧持续熟练后,就会有更多的禅定心连续生起而没有有分心在禅定心之间。这样连续生起禅定心的过程被称为三摩跋提。这是心平静并坚定专注在禅定对象的成就。然后禅修者可以决定入定时间的长短。

在禅定心路过程生起之前,一定都会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生起。第一个是遍作,它为安止定作预备,是达到安止定的条件。如果遍作大善心没有生起,接下来的心以及禅定心也不会生起。

第二个大善速行心是近行,因为它接近安止定。

第三个大善速行心是随顺,因为它有利于安止定。

第四个大善速行心是种姓,因为它提升超越欲界,因此下个心可以达到更精致的色界。

当第四个大善速行心种姓灭去后,紧接着就是色界初禅善心

五禅支的建立是色界初禅善心生起的条件。伴随着禅定心的五禅支分别为寻、伺、喜、乐和一境性。在美心所伴随的禅定心中,这五个心所可以特定地对治五盖。五盖会扰乱心并因此阻止平静的发展,它们是:
  • 贪欲盖:对感官对象比如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的贪爱。
  • 瞋恚盖:瞋恨,不满。
  • 昏沉睡眠盖:倦怠的,昏沉和嗜睡的。
  • 掉悔盖:心浮动不休息的,对所作的事追悔的。
  • 疑盖:对实相的怀疑,怀疑因和果。
五禅支是五盖的对立相反。寻心所是将心投入对象,去“触击”那个对象,使心平静。伺心所保持心继续专注于刚刚寻心所触击的对象,因此心不会浮动去寻找别的所缘。喜心所对冥想的对象感到满意,愉悦的感受心所增加满意的程度。一境性心所支持其它禅支坚定地专注于初禅善心的对象。

清净道论谈到五禅支各自对治五盖如下:

寻心所对治昏沉睡眠盖:当寻心所只想着那个冥想对象时,一次又一次地触击它,那么沮丧,无精打采和嗜睡就不能生起。

伺心所对治疑盖:当伺心所持续专注于刚刚寻心所触击的对象,对实相的怀疑以及对因和果的怀疑就不会生起。

喜心所对治瞋恚盖:当对冥想对象的平静增加时,会有更多令人欣喜的平静,不舒适和不满就不能生起。

乐对治掉悔盖:当对冥想对象感到高兴时,掉举后悔就不能生起。

一境性心所对治感官欲望盖:当禅定坚定不移专注于冥想主题时,对感官对象的贪爱就不能生起。

当五禅支伴随色界初禅善心生起时,安止定稳固地专注于对象。这个禅定心第一次生起时并不会有其它禅定心接着生起,它只会生起一次;这个过程先是数个有分心生起灭去之后,意门心路过程生起。意门转向心转向禅定心之后灭去,紧接着七个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生起并省察五禅支;然后有分心生起灭去,紧接着是意门心路过程。一次只会有一个禅支在每个意门心路过程中被省察。意门心路过程一次只会省察一个禅支的这个过程称为“省察心路”,这个过程在每次达到禅定后都会生起。

达到色界禅的人的智慧必定会知道五禅支的不同特征。因此,智慧会知道寻心所和伺心所之间的区别,也会知道喜和乐之间的区别,它一定也会知道在安止定程度时一境性心所的特征。

发展奢摩它的人应该要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对快速相继生灭的善心和不善心的特征有正确的了解。如果不能够区分出这点,他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有愉悦的感受伴随的贪根心是平静的善心。

在开始发展奢摩它的人并不会有不寻常的经历。奢摩它的发展是经由意门去发展善。当心平静的时候,只会有冥想对象的取相出现,这会使心更加稳固地建立善。比如发展以水遍为冥想对象的人,他不会看到地狱,天堂或其它发生的事物。但如果有人试图要专注并且相信他看得到有各种各样的幻象,这样就不是正确地发展奢摩它。

在奢摩它的发展过程中一定需要有智慧伴随的善心透过四十业处之一为对象去达到平静,但如果是没有智慧伴随的贪根心或善心以这四十业处之一为对象,这是不可能建立奢摩它的。比如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成年人都可以复诵佛陀这个名号,但如果没有真诚思索他的美德,没有智慧生起,这样是没有办法透过随念佛陀名号的方式发展出真正的平静。或是有些人看到尸体可能会被吓到,那是瞋根心生起而不是有智慧相应的善心。如果一个人试图专注于他的呼吸,但却不知道哪种方式可以实现真正的平静,这样并没有智慧伴随的欲界善心生起。所有奢摩它冥想的主题都必须要由智慧伴随的善心去发展,才能正确的了解发展平静的方式。

达到初禅阶段的人可能会看到寻心所的不利,寻心所是投向或触击对象的心所。通常寻心所去触击的是感官对象,包括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他会发现如果没有寻心所,只有伺心所,喜心所,乐心所和一境性心所伴随的禅定心,心可以变得更平静,更细致。因此他会努力冥想他达到初禅阶段的对象,并且去发展没有寻心所触击对象的平静。如果可以掌握初禅的五自在,他就可以达到更高的禅定阶段。五自在分别如下:

1.转向自在:能随时随地把心转向任何禅支。

2.入定自在:能随时随地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时随地随自己的意愿住定多长的时间。

4.出定自在:能随时随地出定。

5.省察自在:能随时随地出定后一次辨识省察一个禅支。

如果有人希望获得更高的禅定阶段,他应该要看到较低阶段禅支的不利,然后依序地如下摒弃:
  • 第二禅时寻心所被摒弃,只有伺心所,喜心所,乐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三禅时没有伺心所只有喜心所,乐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四禅时没有喜心所,只有乐心所和一境性心所。
  • 第五禅时没有乐心所,只有中性的感受和一境性心所。
如上所述,禅支会根据禅定五分法依序被弃除。但对一些人来说,智慧可以同时弃除寻心所和伺心所,因此第二禅就不会有寻心所和伺心所,在这种情况下是四分法。所以禅定四分法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就是五分法的第三,第四和第五阶段。

如果缺乏五自在的能力,禅修者就不可能能够摒弃较低层次的禅支而达到更高的禅定阶段。

每当出定禅定心灭去后,就会有省察心路过程再去省察禅支。

透过奢摩它的发展,不善污染杂质可以暂时被压抑,但没有办法完全根除。因此禅定心是有可能会衰退的,禅定心可能没办法很快生起或者会失去以前拥有的禅定能力,甚至禅定心不再生起。如果人们要维持禅定的能力,应该要在每次达到禅定的任一个阶段时,能够熟练并善于应用五自在。

关于奢摩它的四十个冥想主题,有些对象可以使心保持平静但达不到近行定的程度,有些对象则可以使心达到近行定的程度。有些对象只会使心达到初禅阶段,有些达到五分法禅定的第四禅定,而有些则可以达到第五禅定。有些冥想主题只能是第五禅的对象。

六随念可以使平静生起,但如果不是圣人就无法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这六随念分别为: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施随念,戒随念和天随念。对圣人来说,这些随念可以是平静达到近行定阶段的条件,但还不能达到安止定的阶段。

死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寂止随念是对涅槃冥想,只有圣人可以发展寂止随念,平静只能达到近行定的阶段。

食厌想可以是平静达到近行定阶段的条件。

四界分别观去观想身体的地、水、火、风元素,可以是平静达到近行定的条件。

十不净是十种尸体腐烂的观想,平静可以达到初禅阶段。

身随念是一种对身体厌恶的观想。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位,例如头发,身体毛发,指甲,牙齿和皮肤。身随念可以是平静达到初禅阶段的条件。

安那般那念可以是平静达到第五禅的条件。

十遍处可以是平静达到第五禅的条件。

四梵住或四无量的其中三种慈、悲、喜可以是平静达到禅定五分法第四禅的条件。

第四梵住为舍。当某人练习慈、悲、喜达到第四禅的阶段时,他可以继续发展第四梵住,舍只能是第五禅的对象。

无色禅有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禅定心与第五禅是一样的类型,但已经不是以色法为对象了。想要发展无色禅前应该要先达到色界第五禅,然后他才可能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不利。尽管已经是最高阶段的色界禅心,但它的对象仍然与色法有关,因此他看到容易沉浸于感官对象的危险。所以他不再以色法为对象并倾向于更加精致和细腻的对象。如果他在安止定生起前摒弃色法,并且以无边际的无色法为对象,那就可以达到无色界禅的阶段。然后意门心路过程相继生起灭去,就像达到色界禅一样。他必须具备五自在才能够达到更高阶段的无色界禅。

无色界禅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禅定心与色界第五禅定心为同类型,但对象不同,而且对象会变得越来越精细。

第一阶段的无色界禅以无边无际的空间为对象,称为空无边处定

第二阶段的无色界禅以识无边为对象,称为识无边处定。发展这个阶段的人看到无边无际空间这个对象的不精细,因此他超越了无边无际空间的对象,以识无边为对象直到达到第二阶段的无色界禅。

第三阶段的无色界禅以“无所有”为对象,称为无所有处定。当发展这个阶段的人看到第二阶段的对象识无边并不像无所有那样精细,于是他超越了第二阶段的对象,转向无所有而能更加深平静。他以无所有为对象直到达到第三阶段无色界禅。

第四阶段的无色界禅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发展这个阶段的人看到无所有禅定心高度精细的本质。因此他以这个禅定心为对象,然后安止定生起,他达到了第四阶段的无色界禅。此时想心所和其它伴随的法已经极为细致,不能说它们存在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它们以残余的方式存在,无法有效执行它们的功能。第四阶段无色界禅称为非想非非想就是因为不能说有想心所也不能说没有。

奢摩它的发展从初始平静开始一直到无色界禅的境界,这个过程只能由强而有力的心来完成。当某人达到了这样程度的禅定,他可以训练自己拥有特殊的超自然力量。例如,宿命通,能够回忆起以前的事;天眼通,能够没有阻碍地看到远处的事物;天耳通,能够听到极远方的声音;神足通(如意通),能够在水上走或潜入地底,能够在空中漂浮或以不同的样貌现身。但是如果有人想训练自己具有如此特殊的能力,他必须具备十遍处最高的技巧以及达到四个阶段的色界禅定和四个阶段的无色界禅定。

清净道论描述了十四种练习方式以获得神通的力量。如果有人希望自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要能够以遍处的顺序逐序练习禅定,首先是地遍,之后是水遍,依此类推。或者要能够以遍处的相反顺序,或是在没有跳过遍处顺序的情形下跳过不同阶段的禅定,又或者是在没有跳过连续禅定的阶段跳过遍处。也就是,他应该要能完美地控制他禅定的成就。

或许某一个人似乎拥有完美的控制力和可以创造一些奇迹,但是如果他还没有培养出正确的因去导致正确的果,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拥有神通力量的特殊品质。清净道论里解释不同阶段禅定心的发展和获得神通力量是最困难的:

禅修者不可能一开始就透过超自然能力完成转型,除非他之前已经透过十四种方式控制自己的心。遍处一开始的准备工作对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取相的生起是很困难的,对那些完成遍处准备工作的人,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当取相生起时能延长它并进入安止是很困难的,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达到吸收后要以十四种方式驯服自己的心是很困难的,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在以十四种方式驯服自己的心后要达到超自然力量的转变是很困难的,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在达到转变后要有快速的反应是很困难的,只有一百或一千个人之一可以做到。

这和能够记得某人宿世的事情一样是很困难的。如果心不是有智慧伴随的善心,有谁能够轻易达到近行定的程度呢?有谁可以声称自己已经达到安止定初禅的阶段?有谁能声称自己已经达到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阶段的禅定或无色界禅呢?有谁能声称自己能记住他的前世,如果他不能够回溯记起昨天晚上到昨天早晨的事?他能记得每一个时刻吗?或者是他可以保持平静善心一直回想并记得结生心的那一刻?甚至是他前一世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刻?这只有在禅定心变得够强大,并且已经具足所有神通力量的能力之后才能获得。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有智慧伴随的善心可以生起并且可以从某个特定时刻回想起过去世的记忆。

如果人们仔细研究并正确了解神通力量的特殊品质的话,就会知道某些成就是否真的是因为真的拥有那些特殊的品质。

如果只有透过奢摩它的发展,不善污染杂质是不可能完全被彻底根除的,因为奢摩它的智慧并不能了解实相的真实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只有内观智慧能彻底根除所有的不善法。如果禅定的能力没有衰退,禅定心可以在死亡心之前生起成为结生心再出生在梵天界的业缘条件。然而当梵天界的生命结束了,他终将会再次回到欲界,然后再次沉浸于色尘、声音、气味、味道和可碰触物体,以及执著于有一个我的存在。

过去曾发展的奢摩它在衰退后可能会在轮回中有些残余影响,有一些人对事件的发生有预知的能力。曾经发展专注的人也许能够预先看到征兆并且能够预知未来。但是要获得真正的神通力量必须要先发展出有智慧伴随的善心,平静才能够增长并且能够更专注于观想的对象,使禅定心能相继不间断地生起,这是很困难的。一个发展专注的人,可能会看得到未来会发生的事,但他的预知有些可能会实现,有些也可能是错误的。他的预知能力可能是他发展专注的结果,但并不是来自于发展奢摩它的特殊品质的超自然力量。

发展奢摩它要达到近行定程度是很困难的,原因是当一个对象撞击到感官或意门时,通常贪,瞋,痴马上就会生起。布施,持戒或心智培育与发展,这些善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生起。通常在对象撞击到感官或意门时,不善通常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生起;因此相较于不善心,善心是很少生起的。如果只发展奢摩它是无法彻底根除污染杂质的,因为当污染杂质很快生起并压倒平静善心时,即使是当奢摩它已经发展到奇迹般的力量也还是会衰退。

在佛陀开悟之前,已经有人发展奢摩它到最高阶段的无色界禅:非想非非想处定。他们可以自行练习获得神通力量,比如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不能体证四圣谛,因为他们并没有培养导致这个果的因。正确的因是要发展内观智慧直到可以成为体证四圣谛的正确条件。有时人们会对可以实现证悟四圣谛的方式有错误的理解,因而去作错误的练习。佛陀在证悟之后传法时,在体证四圣谛的圣人当中,有些过去已经有禅定的能力,有些则没有。在体证四圣谛的圣人当中,没有发展禅定的人数比那些达成不同阶段禅定的人数更多。这表示以正确方式发展奢摩它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

Topic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