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清净

智慧透过四念住发展建立,随着内观智的阶段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和纯净。正道的发展建立过程中有不同种类的清净(visuddhi),可以分为七类: 1.戒清净(sila visuddhi): 与四念住一起生起觉知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是戒清净。在那一刻对法是无我(anatta)的特征从无明变成清净。当四念住没有生起时,人们会把戒当作是我的,这样的戒就不会是戒清净。

2.心清净(citta visuddhi): 实际上这是与四念住一起生起觉知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不同强度的一境性(专注)心所。或者是当禅定心是四念住的对象时,那个时刻的禅定心就是心清净。在那个时刻人们不会把禅定心当作是我的。

3.见清净(ditthi visuddhi): 这是内观智慧的第一阶段:名色分别智,这个阶段的智慧能够清楚辨识名法和色法特征的不同。在那一刻人们不会把任何的实相,包括内观智慧当作是我(atta)。这就是见清净,因为在那一刻从未如此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名法和色法的特征都是非我无我(anatta)。

4.度疑清净(kankhavitarana visuddhi): 当度疑清净生起时,透过四念住建立的智慧清楚看到法的真实本质。当正念觉知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门出现的实相的特征时,智慧可以清楚看到法的真实本质。以这种方式,智慧变得更锐利而达到内观智慧的第二阶段: 缘摄受智。当人们真的了解实相的生起是因为适当的因缘条件时,对实相缘起的疑就会消除。这就是度疑清净。

5.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 当度疑清净生起时,智慧更明白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智慧变得更加熟悉并更清楚地了解法的本质。因为法生起都是有其因缘条件,智慧因此开始了解行法都是平等的,这表示有较多的舍离,对名法和色法有较少的贪爱执取。智慧更倾向于思维出现的名法和色法的共同特征: 无常,苦和无我。因此,智慧可以了解到法的接续生起和灭去,这个时候达到内观智慧第三阶段:思维智(sammasana nana)。之后可能会达到内观智慧第四阶段: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nana),这是对一次只有名法和一次只有一种色法的生灭有更精确的了解。

在内观智慧的初始阶段仍然会有不善污染杂质。在内观智慧第四阶段的生灭随观智灭去之后,不善污染杂质还是会生起,因为它们还没有完全被根除,因此还会有条件生起不完美的内观污染杂质(观随染,vipassanupakkilesas)。清净道论里描述了十种不完美的内观污染杂质如下: •光明(obhasa) •智(vipassana nana) •喜(piti) •平静(passaddhi) •乐(sukha) •胜解(adhimokkha) •策励(paggaha) •现起(upatthana) •中舍平等(upekkha) •欲(nikanti)

关于第一种内观污染杂质“光明”的生起,这可能发生在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的阶段。此时心的平静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身体发光的条件(通常是同时建立奢摩它和内观智的人)。对“光明”的贪爱是一种内观污染杂质。这个不完美的污染杂质会导致智慧的发展中断。人们不会再去探究生起灭去的实相并且不再去注意它们无常,苦和无我的特征。

第二种内观污染杂质是对智慧的贪爱。敏锐的智慧就像闪电一样生起,在那一刻清晰了解名法和色法瞬间生灭的特征。由于这种不完美的污染杂质,人们不会继续探究生灭的实相和发展对三共相: 无常,苦,无我的理解。

第三种内观污染杂质是对能直接了解法的生灭感到欣喜和满意的贪爱。

第四种内观污染杂质是对平静的贪爱,贪爱从躁动,沉重,僵硬,弯屈或笨拙中解脱出来的平静。

第五种内观污染杂质是贪爱当内观智慧生起时所带来的强烈快乐的感受。

第六种内观污染杂质是执取于当内观智慧生起时所带来的毅力和强烈的信心。

第七种内观污染杂质是执取当内观智慧生起时,那种既不紧张也不松弛的精进能量。

第八种内观污染杂质是执取于与内观智慧相应,稳固建立的正念。

第九种内观污染杂质是执取于当内观智慧像快速的闪电般敏锐的生起时,对所有出现的生灭法的中舍和平等。

第十种内观污染杂质是观的欲望。这是因为清楚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征时的喜悦。

当智慧继续发展时,智慧看到了内观污染杂质的微细阻碍,智慧知道这些必须被清除,只要它们出现,就会离开正确的道路,正道就不能够继续发展。这是第五清净的智慧,知道什么是正道,什么不是正道。当这些内观阻碍被克服清除之后,就有了第六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这时候已经完全免于这十种观随染了,第四阶段的内观智慧也因此能完善。

6.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当内观污染杂质完全被克服后,智慧也随着四念住继续发展变得更高,就有了行道智见清净。发展内观的人现在已经从观随染中完全解脱,达到完善的第四阶段的内观智慧: 生灭随观智,然后继续依序发展到第十二阶段的内观智慧: 随顺智。随顺智是道心心路过程一开始的三个时刻:遍作,近行和随顺。

7.智见清净(nanadassana-visuddhi): 是最后一个清净。当三个时刻的随顺智灭去后,第十三阶段的内观智慧: 种性智生起。它具有转向道心的特征,因此它既不属于第六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也不属于第七清净: 智见清净,它是介于这两种清净之间。但它仍然是被视为内观智慧,因为它遵循内观智慧的发展过程。当种性智灭去后,道心生起,这就是第七清净智见清净。因此,总共有上述七个清净。


Topic 240